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戏剧文学论文--古代戏曲论文

元明清三部“青衫”剧本改编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引言第8-15页
    1.1 选题来源及意义第8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综述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单本“青衫”剧本的研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“青衫”戏系列剧本的比较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第14-15页
第2章“青衫”剧情节主题的变迁第15-29页
    2.1 《青衫泪》对《琵琶行》情节主题的突破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《青衫泪》概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《青衫泪》与双渐、苏卿故事的关系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《青衫泪》——影射现实的爱情剧第17-19页
    2.2 《青衫记》对马剧情节主题的传承与发展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《青衫记》概述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《青衫记》对《青衫泪》故事情节的增改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《青衫记》——情理和谐的风情剧第22-24页
    2.3 《四弦秋》对《琵琶行》情节主题的回归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《四弦秋》概述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《四弦秋》对《琵琶行》情节的重新敷演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《四弦秋》——写心抒怀的文人剧第27-29页
第3章“青衫”剧对人物形象的改造第29-43页
    3.1 对琵琶女形象的改写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主动追求、敢于反抗的裴兴奴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委屈妥协、忠贞不已的裴兴奴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自怨自艾、孤独寂寞的花退红第31-32页
    3.2 对白居易人物形象的改写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才华横溢、不敢去爱的白居易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风流多情、忠君爱国的白居易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忠君被贬、感伤失意的白居易第34-35页
    3.3 对商人形象的改写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卑鄙狡诈、仗财欺人的刘一郎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滑稽可笑、爱情观扭曲的刘一郎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唯利是图、薄情寡义的吴名世第37页
    3.4 对鸨母形象的改写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势利贪财、无情无义的李妈妈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展现出人性化一面的裴妈妈第38-39页
    3.5 对婢妾形象的改写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陪衬角色——梅香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重要配角——蛮、素、玲珑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过场角色——夫人、婢女第42-43页
第4章“青衫”剧对舞台编排的不同设计第43-60页
    4.1“青衫”剧的舞台演出情况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《青衫泪》演出考论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《青衫记》演出情况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《四弦秋》演出情况第44-45页
    4.2 舞台表演之开场、排场与下场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开场设置之不同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排场安排之不同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下场设置之不同第50-51页
    4.3 脚色分工之变动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《青衫泪》脚色设置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《青衫记》脚色之变化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《四弦秋》脚色之改动第54-55页
    4.4 舞台提示之不同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《青衫泪》舞台提示设置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《青衫记》舞台提示之不同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《四弦秋》舞台提示之不同第57-60页
第5章“青衫”剧改编原因探析第60-70页
    5.1 时代社会、文化环境的不同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元代前期的社会、文化环境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明代中期的社会、文化环境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清代中期的社会、文化环境第64-66页
    5.2 作者创作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不同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马致远趋俗的人生观和创作趣味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顾大典以“风世”为目的的创作观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蒋士铨经世致用的“正情”观及创作方法第68-70页
结语第70-72页
参考文献第72-76页
致谢第76-78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马达加斯加孔子学院文化教学实践与探索
下一篇:《江格尔》研究概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