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刑法论文--分则论文

损害商业信誉、商品声誉罪疑难问题探究

摘要第2-4页
Abstract第4-6页
导言第9-13页
    一、问题的提出第9-10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0页
    三、研究的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四、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整体安排第11-12页
    五、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2-13页
第一章 本罪的犯罪主体认定—是否限于经营者第13-20页
    一、本罪的犯罪主体应当是“经营者”第13-14页
    二、本罪的犯罪主体与商誉权主体应当具有竞争关系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商誉权主体的界定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本罪的犯罪主体与商誉权主体应当具有竞争关系第15-18页
    三、限定本罪的犯罪主体不会放纵犯罪行为第18-20页
第二章 间接故意能否成为本罪的主观要件第20-27页
    一、本罪的行为人并不当然具有犯罪目的第20-23页
    二、本罪的行为人并非认识到“结果必然发生”第23-25页
    三、否定间接故意的存在空间不利于保护商誉权第25-27页
第三章 本罪的客观行为认定第27-34页
    一、单纯“散布”行为不构成本罪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单纯散布行为构成本罪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形式要求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以共犯原理规制单纯散布行为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社会危险性不是定罪的充分条件第30-32页
    二、单纯“捏造”行为不构成本罪第32-34页
第四章 本罪中“虚伪事实”的认定第34-40页
    一、“不真实”的事实应当认定为本罪的“虚伪事实”第34-36页
    二、“虚伪事实”应当是关于商誉权主体商誉的“事实”第36-38页
    三、引人误解的事实和不正当说法应当认定为本罪的“虚伪事实”第38-40页
第五章 本罪中“重大损失”的认定第40-46页
    一、对侵害对象“他人”的认定第40-42页
    二、本罪“重大损失”认定的现状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《刑法》及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对“重大损失”的规定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司法实践中对本罪“重大损失”的认定现状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三、本罪的“重大损失”只应包括直接损失第44-46页
结语第46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2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2-53页
后记第53-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索债型非法拘禁犯罪认定研究
下一篇:论死者人身遗存的民法保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