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7页 |
1.1 立项依据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5-24页 |
1.2.1 中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抑菌活性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5-19页 |
1.2.2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抑菌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9-20页 |
1.2.3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| 第20-24页 |
1.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| 第24-25页 |
1.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1.4.1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抑菌活性定量化 | 第25页 |
1.4.2 SDQSAR法建立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| 第25页 |
1.4.3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酶法合成、分离和精制 | 第25-26页 |
1.4.4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抑菌活性与结构研究 | 第26页 |
1.4.5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理化性质研究 | 第26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抑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建立 | 第27-59页 |
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27-30页 |
2.1.1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样本库建立 | 第27-29页 |
2.1.2 菌株 | 第29页 |
2.1.3 培养基 | 第29页 |
2.1.4 其他试剂 | 第29-30页 |
2.1.5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30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30-33页 |
2.2.1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的试样制备 | 第30页 |
2.2.2 菌种活化 | 第30页 |
2.2.3 菌液制备 | 第30-31页 |
2.2.4 平板计数法测定抑制率 | 第31页 |
2.2.5 两倍稀释法测定抑制率 | 第31页 |
2.2.6 抑制率计算 | 第31-32页 |
2.2.7 半数抑制浓度(IC_(50))的计算 | 第32页 |
2.2.8 结构描述符筛选 | 第32页 |
2.2.9 结构描述符定量构效关系 | 第32-33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57页 |
2.3.1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对E. coli O157:H7的抑制率和IC_(50) | 第33-38页 |
2.3.2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对C. albicans的抑制率和IC_(50) | 第38-45页 |
2.3.3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对E. coli O157:H7和C. albicans抑菌活性小结 | 第45页 |
2.3.4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抑制E. coli O157:H7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| 第45-50页 |
2.3.5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抑制C. albicans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| 第50-5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三章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的合成 | 第59-69页 |
3.1 材料与仪器 | 第59-60页 |
3.1.1 主要试剂、药品 | 第59-60页 |
3.1.2 脂肪酶 | 第60页 |
3.1.3 仪器设备 | 第60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60-61页 |
3.2.1 试剂预处理 | 第60页 |
3.2.2 薄层层析显色剂 | 第60-61页 |
3.2.3 蔗糖月桂酸糖酯的反应体系 | 第6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7页 |
3.3.1 蔗糖月桂酸单酯合成的单因素条件 | 第61-64页 |
3.3.2 响应面分析 | 第64-66页 |
3.3.3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的合成 | 第66-6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四章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的分离、精制和鉴定 | 第69-82页 |
4.1 材料与仪器 | 第69-70页 |
4.1.1 主要试剂、药品 | 第69页 |
4.1.2 仪器设备 | 第69-70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70-71页 |
4.2.1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的TLC定性分析 | 第70页 |
4.2.2 蔗糖月桂酸糖酯的分离 | 第70页 |
4.2.3 蔗糖月桂酸糖酯的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 | 第70-71页 |
4.2.4 蔗糖月桂酸单酯的HPLC测定 | 第71页 |
4.2.5 纯化后所得蔗糖月桂酸单酯含量计算 | 第71页 |
4.2.6 蔗糖月桂酸单酯的MS分析 | 第71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1-81页 |
4.3.1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的TLC分离 | 第71-73页 |
4.3.2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的硅胶柱层析分离 | 第73-74页 |
4.3.3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的HPLC纯度鉴定 | 第74-78页 |
4.3.4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的MS鉴定 | 第78-8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五章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抑菌活性研究 | 第82-93页 |
5.1 材料与仪器 | 第82-83页 |
5.1.1 菌株 | 第82页 |
5.1.2 培养基 | 第82-83页 |
5.1.3 其他试剂 | 第83页 |
5.1.4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83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83-85页 |
5.2.1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的试样制备 | 第83-84页 |
5.2.2 菌种活化 | 第84页 |
5.2.3 菌液制备 | 第84页 |
5.2.4 两倍稀释法测定抑制率 | 第84-85页 |
5.2.5 最低抑制浓度(MIC)计算 | 第85页 |
5.2.6 抑制率计算 | 第85页 |
5.2.7 半数抑制浓度(IC_(50))的计算 | 第85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5-92页 |
5.3.1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对S.aureus的抑菌活性 | 第85-87页 |
5.3.2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对E. coli O157:H7的抑菌活性 | 第87-89页 |
5.3.3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对C. albicans的抑菌活性 | 第89-90页 |
5.3.4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抑菌效果与QSAR模型对比 | 第90-9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第六章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的理化性质 | 第93-113页 |
6.1 材料与仪器 | 第93-94页 |
6.1.1 主要试剂 | 第93页 |
6.1.2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93-94页 |
6.2 实验方法 | 第94-95页 |
6.2.1 中链脂肪酸糖单酯的制备 | 第94页 |
6.2.2 表面张力测定 | 第94页 |
6.2.3 糖酯溶液CMC的测定 | 第94页 |
6.2.4 糖酯溶液起泡能力及稳定性测定 | 第94-95页 |
6.2.5 糖酯溶液的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测定 | 第95页 |
6.2.6 糖单酯的口感阈值测定 | 第95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5-111页 |
6.3.1 表面性质 | 第95-100页 |
6.3.2 起泡性与泡沫稳定性 | 第100-107页 |
6.3.3 乳化性 | 第107-111页 |
6.3.4 口感阈值 | 第111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第七章 结果与展望 | 第113-117页 |
7.1 全文结果 | 第113-115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115页 |
7.3 后续研究展望 | 第115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26页 |
致谢 | 第126-127页 |
附录 | 第127-130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30-131页 |
博士期间成果 | 第1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