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的国内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1 现实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学术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理论价值 | 第11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16-17页 |
1.4 技术路线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1.4.1 技术路线 | 第1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3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2 智慧城市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8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9-22页 |
2.1.1 信息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 | 第19-20页 |
2.1.2 城市与城市化 | 第20页 |
2.1.3 网格化和网格化治理 | 第20-21页 |
2.1.4 智慧城市的提出及内涵 | 第21-22页 |
2.2 智慧城市的多维视角 | 第22-26页 |
2.2.1 智慧城市的特征维度 | 第22-23页 |
2.2.2 智慧城市的技术维度 | 第23-25页 |
2.2.3 智慧城市的目标维度 | 第25-26页 |
2.3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6-28页 |
2.3.1 马克思的实践观 | 第26页 |
2.3.2 政府治理理论 | 第26-28页 |
3 杨凌智慧城市建设环境及模式分析 | 第28-38页 |
3.1 杨凌智慧城市建设的环境分析——基于PEST模型 | 第28-36页 |
3.1.1 P——政策环境分析 | 第28-32页 |
3.1.2 E——经济环境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1.3 S——社会、文化环境分析 | 第35页 |
3.1.4 T——技术环境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2 杨凌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2.1 建设主体及资金来源角度 | 第36页 |
3.2.2 建设内容角度 | 第36-38页 |
4 智慧杨凌建设模式的成效及问题分析 | 第38-45页 |
4.1 智慧杨凌建设模式的成效 | 第38-41页 |
4.1.1 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| 第38页 |
4.1.2 智慧基础工程稳步推进 | 第38-39页 |
4.1.3 智慧应用领域不断丰富 | 第39-40页 |
4.1.4 智慧产业助推经济升级 | 第40页 |
4.1.5 智慧治理更加便民高效 | 第40-41页 |
4.2 智慧杨凌建设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| 第41-45页 |
4.2.1 政府智慧治理认识不足,项目建设缺乏系统性标准 | 第41页 |
4.2.2 智慧建设资金来源单一,缺乏活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| 第41-42页 |
4.2.3 政府宣传及推广力度弱,全民参与度低 | 第42-43页 |
4.2.4 智慧创新和人才驱动不足,缺少发展持久动力 | 第43页 |
4.2.5 农村智慧基础设施薄弱,存在城乡发展失衡风险 | 第43-45页 |
5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经验和启示 | 第45-55页 |
5.1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典型模式 | 第45-52页 |
5.1.1 美国智慧电网建设 | 第45-46页 |
5.1.2 新加坡智慧国建设 | 第46-49页 |
5.1.3 台湾智慧生活建设 | 第49-51页 |
5.1.4 宁波智慧物流建设 | 第51-52页 |
5.2 国内外建设模式对杨凌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 | 第52-55页 |
5.2.1 注重顶层设计,整体规划统筹 | 第52-53页 |
5.2.2 坚持以人为本,以民生服务为导向 | 第53页 |
5.2.3 加强政企民合作,协同推进智慧建设 | 第53页 |
5.2.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提供智慧技术保障 | 第53页 |
5.2.5 坚持从实际出发,培育特色智慧成果 | 第53-55页 |
6 网格化智慧杨凌建设模式的构建及优化 | 第55-62页 |
6.1 网格化智慧杨凌建设模式的构建原则 | 第55-57页 |
6.1.1 政府引导,合作治理 | 第55页 |
6.1.2 信息整合,多方共享 | 第55页 |
6.1.3 数据分析,辅助决策 | 第55-56页 |
6.1.4 城乡统筹,均衡发展 | 第56-57页 |
6.2 网格化智慧杨凌建设模式的构建及优化路径 | 第57-62页 |
6.2.1 更新政府智慧治理理念,加强项目系统性建设 | 第57-58页 |
6.2.2 拓宽智慧建设资金来源,合理分配和管控风险 | 第58-59页 |
6.2.3 加强智慧宣传和推广,提升全民智慧理解和参与度 | 第59页 |
6.2.4 增强智慧创新和人才驱动,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| 第59-60页 |
6.2.5 着力农村智慧设施建设,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 | 第60-62页 |
7 结论及展望 | 第62-63页 |
7.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及结论 | 第62页 |
7.2 本研究的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附录 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