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科学意义 | 第11页 |
1.1.2 现实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8页 |
1.2.1 大气降尘物理化学特征 | 第11-14页 |
1.2.2 大气降尘通量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3 降尘重金属含量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2.4 降尘重金属形态研究 | 第17页 |
1.2.5 降尘重金属污染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2.6 兰州市大气降尘重金属研究现状 | 第18页 |
1.3 小结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1.5 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7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2-24页 |
2.1.1 自然环境概况 | 第22页 |
2.1.2 城市格局与主要功能分布 | 第22页 |
2.1.3 环境质量状况 | 第22-24页 |
2.2 样品采集与数据来源 | 第24-26页 |
2.2.1 采样点设置与样品采集 | 第24-25页 |
2.2.2 兰州市大气降尘通量数据收集 | 第25-26页 |
2.3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| 第26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4.1 重金属元素全量测定 | 第26页 |
2.4.2 重金属元素不同形态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兰州市大气降尘的沉降通量特征研究 | 第27-31页 |
3.1 兰州市大气降尘年际变化规律 | 第27-28页 |
3.2 兰州市采暖期大气降尘通量月变化规律 | 第28-29页 |
3.3 采暖期大气降尘通量周变化规律 | 第29页 |
3.4 采暖期大气降尘通量空间变化规律 | 第29-3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规律研究 | 第31-49页 |
4.1 不同功能区重金属含量水平 | 第31-35页 |
4.2 降尘重金属来源分析 | 第35-40页 |
4.2.1 富集因子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2.2 主成分分析 | 第36-39页 |
4.2.3 与全国其他城市比较 | 第39-40页 |
4.3 降尘重金属形态特征及生物有效性 | 第40-44页 |
4.3.1 降尘重金属形态特征 | 第40-43页 |
4.3.2 降尘中金属生物有效性 | 第43-44页 |
4.4 基于地积累指数的污染现状评价 | 第44-47页 |
4.4.1 地积累指数评价方法 | 第44-45页 |
4.4.2 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 | 第45-4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五章 兰州市大气降尘污染风险评价 | 第49-57页 |
5.1 基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生态风险评价 | 第49-50页 |
5.1.1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 | 第49页 |
5.1.2 降尘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| 第49-50页 |
5.2 健康风险评价 | 第50-56页 |
5.2.1 模型假设 | 第50-52页 |
5.2.2 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| 第52-55页 |
5.2.3 不确定性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六章 降尘重金属环境影响及对降尘重金属环境标准的建议 | 第57-63页 |
6.1 降尘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累积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6.2 有关大气降尘污染的环境标准现状 | 第58-59页 |
6.3 关于兰州市大气降尘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的建议 | 第59-61页 |
6.3.1 依照土壤污染累积模式估算降尘重金属浓度限值 | 第59-60页 |
6.3.2 依照健康风险评价估算降尘重金属浓度限值 | 第60-61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6页 |
7.1 结论 | 第63-65页 |
7.2 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4页 |
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