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1 染料现状以及危害 | 第13页 |
1.1.2 罗丹明B | 第13-14页 |
1.1.3 活性艳红X-3B | 第14页 |
1.2 染料常用处理方法 | 第14-21页 |
1.2.1 物理法 | 第15-16页 |
1.2.2 生物法 | 第16页 |
1.2.3 化学法 | 第16-21页 |
1.3 光催化氧化技术在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3.1 对有机物的处理 | 第21-22页 |
1.3.2 对无机物的处理 | 第22页 |
1.4 可见光催化材料碘氧化铋 | 第22-29页 |
1.4.1 碘氧化铋物理化学性质 | 第23-24页 |
1.4.2 常用制备方法 | 第24-26页 |
1.4.3 性能加强途径 | 第26-29页 |
1.5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29-31页 |
1.5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9-30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可见光催化剂BiOI与BiOI/BiOCl的制备与表征 | 第31-45页 |
2.1 绪论 | 第31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31-33页 |
2.2.1 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31-32页 |
2.2.2 材料制备 | 第32页 |
2.2.3 材料表征 | 第32-33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44页 |
2.3.1 BiOI制备条件的优化 | 第33-37页 |
2.3.2 材料表征 | 第37-4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BiOI与BiOI/BiOCl对罗丹明B吸附行为及机理研究 | 第45-64页 |
3.1 绪论 | 第45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45-48页 |
3.2.1 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45-46页 |
3.2.2 材料制备 | 第46页 |
3.2.3 吸附实验 | 第46-47页 |
3.2.4 脱附实验 | 第47页 |
3.2.5 表征手段 | 第47-48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8-63页 |
3.3.1 吸附等温线 | 第48-49页 |
3.3.2 吸附动力学 | 第49-53页 |
3.3.3 pH影响 | 第53-55页 |
3.3.4 脱附实验 | 第55-56页 |
3.3.5 吸附机理 | 第56-59页 |
3.3.6 机理推导 | 第59-61页 |
3.3.7 对活性艳红X-3B的吸附 | 第61-6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四章 BiOI与BiOI/BiOCl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| 第64-80页 |
4.1 绪论 | 第64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64-66页 |
4.2.1 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64-65页 |
4.2.2 材料制备 | 第65-66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6-78页 |
4.3.1 吸附后是否有产物 | 第66-68页 |
4.3.2 吸附与光反应的关系 | 第68-71页 |
4.3.3 复合材料可见光降解 | 第71-73页 |
4.3.4 可见光降解影响因素 | 第73-76页 |
4.3.5 降解机理研究 | 第76-77页 |
4.3.6 光催化性能增强效应 | 第77-7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9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