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防范策略研究--以西安市高校学生为例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三、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表现形式 | 第16-32页 |
一、网络行为失范的解析 | 第16-25页 |
(一) 网络行为的界定 | 第16-22页 |
(二) 网络行为失范的内涵 | 第22-25页 |
二、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 | 第25-32页 |
(一)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定义 | 第25-26页 |
(二)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形式 | 第26-32页 |
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生成机制 | 第32-41页 |
一、主观原因 | 第32-37页 |
(一) 网络认知对网络行为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(二) 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自律松懈 | 第34-35页 |
(三) 心理动机的驱使 | 第35-37页 |
二、客观原因 | 第37-41页 |
(一) 活动场域的转变 | 第37-38页 |
(二) 深刻的文化根源 | 第38-39页 |
(三) 网络社会规范缺位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防范策略 | 第41-48页 |
一、强化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自律 | 第41-42页 |
二、加强网络德育教育,形成"三位一体"的教育体系 | 第42-44页 |
三、引导大学生需要满足场域的转变 | 第44-45页 |
四、完善网络行为规范的相关立法 | 第45-46页 |
五、加强网络管理制度的建设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附录 | 第51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