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绪论 | 第9-14页 |
| (一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| (二)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| 第12页 |
| (三)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(四)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| 第13-14页 |
| 一、晚明印谱序跋题写与文化背景 | 第14-27页 |
| (一)印谱序跋作者及题写缘由 | 第14-21页 |
| (二)印谱序跋题写背景 | 第21-27页 |
| 1.印谱编撰之风盛行 | 第22-24页 |
| 2.经济刺激下文化市场的繁荣 | 第24-27页 |
| 二、晚明印谱序跋中的文人生活与篆刻 | 第27-38页 |
| (一)篆刻的清玩与鉴藏 | 第27-32页 |
| (二)文人以篆刻“诉志” | 第32-33页 |
| (三)印谱序跋中文人的经济意识和行为 | 第33-38页 |
| 1.序跋潜在的“广告效应” | 第34-36页 |
| 2.印谱的成本管控 | 第36-38页 |
| 三、晚明印谱序跋中的印学思想与文人精神 | 第38-47页 |
| (一)“精思”和“以印为戏”两种不同创作心态的表达 | 第38-41页 |
| 1.“精思”的心态表达 | 第38-39页 |
| 2.“以印为戏”的心态表达 | 第39-41页 |
| (二)印谱序跋中多视角的审美价值评判 | 第41-43页 |
| 1.尚“胸次” | 第41-42页 |
| 2.序跋评点中的“神理” | 第42-43页 |
| (三)序跋印学思想中的品评方法 | 第43-47页 |
| 1.知人论印法 | 第43-44页 |
| 2.比较品评法 | 第44-45页 |
| 3.历史品评法 | 第45-46页 |
| 4.形象喻示法 | 第46-47页 |
| 四、晚明印谱序跋的价值与局限性 | 第47-52页 |
| (一)对印谱史的补充 | 第47-50页 |
| (二)印谱序跋的局限性 | 第50-52页 |
| 1.修辞与内容的溢美 | 第50页 |
| 2.抄袭现象的存在 | 第50-51页 |
| 3.文献资料的有限性 | 第51-52页 |
| 结论 | 第52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