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4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1.5 本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装配序列规划与装配线平衡问题 | 第17-21页 |
2.1 传统的装配序列规划问题及解决办法 | 第17-18页 |
2.1.1 传统的装配序列规划问题 | 第17页 |
2.1.2 传统的装配序列解决方法 | 第17-18页 |
2.2 传统的装配线平衡问题及解决办法 | 第18-19页 |
2.2.1 传统的装配线平衡问题 | 第18-19页 |
2.2.2 传统的装配线平衡问题解决方法 | 第19页 |
2.3 传统ASP与ALB问题研究方法的弊端 | 第19-2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混合装配序列规划与装配线平衡问题 | 第21-44页 |
3.1 混合问题中装配序列规划问题描述 | 第21页 |
3.2 混合问题中的装配序列规划方法研究 | 第21-33页 |
3.2.1 装配连接信息的提取与表达 | 第23-26页 |
3.2.1.1 装配连接关系 | 第23页 |
3.2.1.2 装配连接方向 | 第23-24页 |
3.2.1.3 装配工具 | 第24页 |
3.2.1.4 装配连接关系有向图 | 第24-26页 |
3.2.2 装配连接约束关系研究 | 第26-30页 |
3.2.2.1 邻接矩阵 | 第26-27页 |
3.2.2.2 可达矩阵 | 第27-28页 |
3.2.2.3 层次级别划分与层次网络图的构建 | 第28-30页 |
3.2.3 干涉分析与构建装配序列联络图 | 第30-33页 |
3.2.3.1 干涉矩阵 | 第30页 |
3.2.3.2 拆卸可行性分析与拆卸序列联络图的构建 | 第30-32页 |
3.2.3.3 装配序列联络图的构建 | 第32页 |
3.2.3.4 联络图中的装配线相关信息 | 第32-33页 |
3.3 混合问题中装配线平衡问题的描述 | 第33-34页 |
3.4 混合问题中的装配生产线平衡方法研究 | 第34-43页 |
3.4.1 混合问题中装配线平衡问题的数学建模 | 第35-40页 |
3.4.1.1 基本假设条件与约束条件 | 第35-36页 |
3.4.1.2 装配作业任务优先关系图与优先关系矩阵 | 第36-38页 |
3.4.1.3 混合问题基本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38-39页 |
3.4.1.4 可行解的构造与评价 | 第39-40页 |
3.4.2 工作站作业时间研究 | 第40-43页 |
3.4.2.1 装配工具变换的时间研究 | 第41页 |
3.4.2.2 装配方向变换的时间研究 | 第41-42页 |
3.4.2.3 重型零件搬运时间研究 | 第42-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基于蚁群算法混合装配序列规划与装配线平衡方法研究 | 第44-50页 |
4.1 蚁群算法与优势 | 第44页 |
4.2 基于蚁群算法的混合问题的求解流程 | 第44-47页 |
4.2.1 蚁群算法的转移概率 | 第46-47页 |
4.2.2 蚁群算法的目标函数评价 | 第47页 |
4.3 蚁群算法的改进 | 第47-49页 |
4.3.1 局部搜索 | 第47-48页 |
4.3.2 自适应信息素更新策略 | 第48-4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实例研究与方法验证 | 第50-60页 |
5.1 忽略搬运时间的混合优化问题 | 第50-56页 |
5.2 考虑重型零件搬运时间的优化过程 | 第56-60页 |
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60页 |
6.2 后续工作展望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