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9-16页 |
1.1.1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发展状况 | 第9-10页 |
1.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1.2 课题研究范畴 | 第16-17页 |
1.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6页 |
1.2.2 课题研究范围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8-20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.2 研究框架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特质解析 | 第20-30页 |
2.1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的概念解析 | 第20-23页 |
2.1.1 混合结构理论综述 | 第20-23页 |
2.1.2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的概念 | 第23页 |
2.2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原理解析 | 第23-27页 |
2.2.1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的组成 | 第23-26页 |
2.2.2 结构体系的力学特性 | 第26-27页 |
2.3 结构体系的优势及局限 | 第27-28页 |
2.3.1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的优势 | 第27-28页 |
2.3.2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的局限 | 第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在大跨建筑中的构成形式与特点 | 第30-56页 |
3.1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的应用途径 | 第30-33页 |
3.1.1 作为建筑屋盖系统 | 第30-32页 |
3.1.2 作为桥梁建筑结构 | 第32-33页 |
3.2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中承载体结构的构成形式与特点 | 第33-41页 |
3.2.1 拱吊挂系统 | 第34-36页 |
3.2.2 桅杆吊挂系统 | 第36-39页 |
3.2.3 塔架吊挂系统 | 第39-41页 |
3.3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中拉结体结构的构成形式与特点 | 第41-48页 |
3.3.1 平行式拉索布置 | 第42-43页 |
3.3.2 辐射式拉索布置 | 第43-45页 |
3.3.3 编织式拉索布置 | 第45-47页 |
3.3.4 独立式拉索布置 | 第47-48页 |
3.4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结构单元的组合方式 | 第48-55页 |
3.4.1 独立整体 | 第48-51页 |
3.4.2 分置组合 | 第51-53页 |
3.4.3 阵列组合 | 第53-5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4章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在大跨建筑中的形态表现 | 第56-74页 |
4.1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的形态解析 | 第56-59页 |
4.1.1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的悬挂形态 | 第56-57页 |
4.1.2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的斜拉形态 | 第57-59页 |
4.2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的整体特质表现 | 第59-67页 |
4.2.1“高”——比例尺度的高耸挺拔 | 第59-60页 |
4.2.2“稳”——结构力感的稳定外显 | 第60-63页 |
4.2.3“轻”——结构形态的轻盈动势 | 第63-64页 |
4.2.4“异”——刚柔结构的形态对比 | 第64-65页 |
4.2.5“透”——空间界面的通透虚隐 | 第65-67页 |
4.3 混合吊挂结构体系的细部形态雕琢 | 第67-73页 |
4.3.1 结构的几何参量 | 第67-71页 |
4.3.2 节点的细节处理 | 第71-7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结论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80-82页 |
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