变声速增压换热器工艺参数及性能分析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.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喷射器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喷射器的分类及其特点 | 第12-13页 |
1.4 两相流的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2. 气液两相流动原理 | 第15-31页 |
2.1 两相流的主要参数 | 第15-17页 |
2.2 两相流的流型 | 第17-23页 |
2.2.1 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分类 | 第17-20页 |
2.2.2 气液两相流流型图 | 第20-22页 |
2.2.3 换热器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 | 第22-23页 |
2.3 两相流体介质中的音速分析 | 第23-30页 |
2.3.1 单相流体的音速 | 第23页 |
2.3.2 汽液两相流音速的计算 | 第23-25页 |
2.3.3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25-3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3. 气液两相流体的超音速流动理论 | 第31-43页 |
3.1 单相流体超音速流动 | 第31-33页 |
3.1.1 理想气体在拉伐尔喷管内的流动 | 第31-32页 |
3.1.2 理想气体在热喷管和力学喷管中的流动 | 第32-33页 |
3.2 气液两相流体的超音速流动 | 第33-37页 |
3.2.1 物理模型及相关假设 | 第33-34页 |
3.2.2 基本控制方程及其简化 | 第34-36页 |
3.2.3 本构关系 | 第36-37页 |
3.3 汽液两相流体激波的分析 | 第37-42页 |
3.3.1 理想气体激波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3.2 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38页 |
3.3.3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38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4. 增压换热器的设计 | 第43-57页 |
4.1 增压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| 第43页 |
4.2 增压换热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| 第43-45页 |
4.3 增压换热器的基本设计理论 | 第45-48页 |
4.3.1 增压换热器的三大定律 | 第45页 |
4.3.2 增压换热器喷射系数的确定 | 第45-48页 |
4.4 增压换热器的数学模型 | 第48-51页 |
4.4.1 两相混合区特性方程 | 第48-50页 |
4.4.2 描述两相流激波区的升压特性方程 | 第50页 |
4.4.3 扩散段数学模型 | 第50-51页 |
4.4.4 汽液两相流激波升压特性模型 | 第51页 |
4.5 增压换热器主要结构参数的计算 | 第51-5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5. 增压换热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57-68页 |
5.1 增压换热器数学模型的控制方程 | 第57-58页 |
5.2 增压换热器模型的简化及网格的划分 | 第58-63页 |
5.2.1 物理模型的建立 | 第58-60页 |
5.2.2 网格的划分 | 第60-62页 |
5.2.3 模型边界条件的加载 | 第62-63页 |
5.3 控制方程的离散求解 | 第63页 |
5.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3-67页 |
5.4.1 蒸汽入.压力对升压性能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5.4.2 低压水温度对出.水压力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5.4.3 低压水压力对出.水压力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5.4.4 混合腔喉部截面积对升压效果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6.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69页 |
6.1 结论 | 第68页 |
6.2 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附录A 饱和蒸汽的热力性质(按压力排列) | 第73-74页 |
附录B 水的热力性质 | 第74-75页 |
附录C 饱和水蒸汽的气体动力函数 | 第75-76页 |
附录D 饱和蒸汽的热力性质(按温度排列)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