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文化遗产群落及其保护初探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16-28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相关概念辨析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第17-18页
    1.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8页
    1.3 课题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整体性保护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关联性联系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文化多样性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理论关系图第20-21页
    1.4 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对象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4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与框架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论文的技术路线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论文的研究框架第27-28页
2 “文化遗产群落”概念的提出第28-60页
    2.1 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概况第2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内外文化遗产发展动向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转变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我国文保单位的登录趋势及相关案例分析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文化遗产群落概念的生成第39-40页
    2.2 “文化遗产群落”概念——特征和意义第40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“群落”的生物学概念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“文化群落”的概念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“文化遗产群落”定义、特征及研究内容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文化遗产群落与其他文化遗产类型的联系与区别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文化遗产群落与大遗址区别与联系第47-49页
    2.3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联性思维第49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关联性的相关概念及发展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中的“关联-耦合”与遗产识别及价值诠释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新兴文化遗产保护中的“关联-耦合”与遗产识别及价值诠释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衔接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空间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“关联-耦合”思维与城市设计、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第57-58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58-60页
3 文化遗产群落识别第60-106页
    3.1 相关概念诠释与研究角度分析第60页
    3.2 历史延续与共融的时间分布特征第6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时间轴的交汇与延续——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融合——嵩山历史建筑群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时间片段的截取——共时性下的集群化状态——重庆抗战遗产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时间片段的串联——历时性下的集群化状态——南宋抗元战争遗产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时间点的串联——历时性下的轴线化特征——香港孙中山史迹径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文化遗产群落的时间特色第70-72页
    3.3 多层次的空间分布特征第72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第一层级:群落层面“跨行政区域——点、线、面网络式结构”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第二层级:区域廊道式延续——线式+组团式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第三层级:集群式分布——片区式文化遗产联系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第四层级:历史的文化轴线——串点成线——孙中山史迹径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第五层级:点状存在的遗产地——文物本体、历史环境及相关要素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文化遗产群落的空间特征第83-86页
    3.4 文化遗产群落的价值核心确立第86-10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基本价值维度——遗产本体信息的综合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关联性价值——文化多样性下的核心价值源头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基于区域及城市的文化关联性的价值认定第91-10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基于集体记忆的历史环境的文化关联性价值认定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基于遗产地的内在关联性的价值认定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文化遗产群落的价值特征第104-106页
4 文化遗产群落保护与展示利用模式初探第106-146页
    4.1 文化遗产群落的保护策略第106-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宏观层面——文化结构的空间整合第106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中观层面——典型遗产系列与遗产聚集区的保护第113-12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微观层面——遗产地的场所精神保护第121-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保护策略的总结第126页
    4.2 文化遗产群落的展示利用手段第126-1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展示利用原则及内容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基于文化濡染的景观性复合展示第127-1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基于集体记忆与场所精神的主题性展示:环形游线第132-1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基于遗产地的展示方法——遗产环境、本体及功能的展示第137-1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传播性展示——历史文化信息的传递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文化遗产群落展示方法小结第142-143页
    4.3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技术运用第143-146页
5 实践案例分析——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保护规划第146-186页
    5.1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背景概况第146-1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背景信息概况第146-15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保护规划前期分析第151-1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小结第165页
    5.2 根据地作为文化遗产群落的特征第165-1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作为文化遗产群落的特征识别第165-1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保护策略第1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作为文化遗产群落的保护要素第167-172页
    5.3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保护规划与展示设计第172-1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群落的分期规划——网络垂直化体系第172-1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串“点”成“轴”的遗产系列保护规划与展示——塔卧镇文物聚集区第173-17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联合其他自然人文资源的综合性展示——茨岩塘镇第175-18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再现、整合历史关联,诠释和展示其意义——文物建筑及其他要素第180-183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183-186页
6 结语第186-188页
致谢第188-190页
参考文献第190-194页
附录第194-215页
    A. 自 1931 年以来遗产类型与相对应的国际文件列表第194-196页
    B. 重庆市主要南宋山城一览表第196-198页
    C. 重庆市重点抗战遗址一览表第198-204页
    D. 同时期革命根据地比较研究第204-209页
    E.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具体的历史沿革第209-211页
    F. 永顺县旅游资源分类表第211-212页
    G. 永顺县旅游资源分级表第212-213页
    H. 龙山县旅游资源分级表第213-214页
    I. 采访第214-215页
    J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215页
    K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实践成果目录第215页
    L.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保护规划相关图纸第215页

论文共21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施工早期的温度裂缝控制研究
下一篇:社区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--以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