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立论依据 | 第11-23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立论依据 | 第11-12页 |
1.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9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3.1.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什么需要税收政策 | 第13页 |
1.3.1.2 各国实施了哪些税收政策用以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| 第13-14页 |
1.3.1.3 采用何种方法评析税收激励有效性 | 第14-15页 |
1.3.1.4 应用方法后评价结果 | 第15-17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.2.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什么需要税收政策 | 第17-18页 |
1.3.2.2 我国现行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缺陷 | 第18页 |
1.3.2.3 对比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 | 第18页 |
1.3.2.4 完善现行税收政策 | 第18-19页 |
1.3.2.5 实证分析税收激励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 | 第19页 |
1.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| 第19-23页 |
1.4.1 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4.2.1 文献研究法 | 第20页 |
1.4.2.2 实证分析法 | 第20-21页 |
1.4.2.3 比较分析法 | 第21页 |
1.4.3 研究流程图 | 第21-23页 |
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3-31页 |
2.1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 | 第23-26页 |
2.1.1 高技术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1.2 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1.3 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1.4 产业集群理论 | 第26页 |
2.2 税收激励理论 | 第26-28页 |
2.2.1 供给学派减税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2.2 市场失灵理论 | 第27-28页 |
2.2.3 经济人假设理论 | 第28页 |
2.3 一般基础理论 | 第28-31页 |
2.3.1 激励理论 | 第28-30页 |
2.3.2 创新理论 | 第30-31页 |
3 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分析 | 第31-43页 |
3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31-34页 |
3.1.1 高技术与高新技术 | 第31-32页 |
3.1.2 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 | 第32-34页 |
3.2 高新技术产业总体现状 | 第34-43页 |
3.2.1 产业高速增长 | 第34-35页 |
3.2.2 产业发展不均衡 | 第35-38页 |
3.2.3 R&D投入强度低 | 第38-39页 |
3.2.4 缺乏科技人才 | 第39-40页 |
3.2.5 出口集中于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 | 第40-43页 |
4 税收激励机制及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| 第43-59页 |
4.1 税收激励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原理 | 第43-47页 |
4.1.1 税收激励降低投资成本 | 第43页 |
4.1.2 税收激励降低投入风险 | 第43-44页 |
4.1.3 税收激励提高预期收益 | 第44-45页 |
4.1.4 税收激励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1.4.1 税收激励影响人力资本需求 | 第45-46页 |
4.1.4.2 税收激励影响人力资本供给 | 第46页 |
4.1.5 税收激励影响企业资金供给 | 第46-47页 |
4.2 财税激励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机制分析 | 第47-52页 |
4.2.1 税收激励与政府资助特点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2.2 税收激励与政府资助运行机制分析 | 第48-52页 |
4.2.2.1 无激励机制下企业研发活动选择 | 第49页 |
4.2.2.2 税收激励机制下企业研发活动选择 | 第49-51页 |
4.2.2.3 政府资助机制下企业研发活动选择 | 第51-52页 |
4.3 不同税收激励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机制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3.1 企业所得税激励机制下企业研发活动选择 | 第52-54页 |
4.3.1.1 实际折旧和利息税前扣除 | 第53页 |
4.3.1.2 研发活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| 第53-54页 |
4.3.1.3 研发活动加计扣除 | 第54页 |
4.3.2 增值税激励机制下企业研发活动选择 | 第54-55页 |
4.4 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具体内容 | 第55-57页 |
4.5 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| 第57-59页 |
4.5.1 缺乏系统性优惠政策 | 第57页 |
4.5.2 缺乏风险融资企业税收优惠 | 第57页 |
4.5.3 优惠集中在软件产业 | 第57-58页 |
4.5.4 优惠集中在企业所得税税种 | 第58页 |
4.5.5 优惠环节不合理 | 第58-59页 |
5 税收激励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| 第59-69页 |
5.1 研究假设 | 第59-60页 |
5.2 变量选取 | 第60-62页 |
5.2.1 因变量选取 | 第60页 |
5.2.2 自变量选取 | 第60-61页 |
5.2.3 控制变量选取 | 第61-62页 |
5.3 模型建立 | 第62-63页 |
5.4 数据来源 | 第63页 |
5.5 模型的应用及分析 | 第63-67页 |
5.6 研究结论 | 第67-69页 |
6 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| 第69-75页 |
6.1 完善税收政策整体思路 | 第69-70页 |
6.1.1 由直接优惠向间接优惠转变 | 第69页 |
6.1.2 由所得税优惠向所得税与流转税优惠并重转变 | 第69页 |
6.1.3 加强税基优惠 | 第69-70页 |
6.1.4 建立对风险投资税收激励机制 | 第70页 |
6.1.5 建立税收监督制度 | 第70页 |
6.2 完善现行税收制度 | 第70-72页 |
6.2.1 对增值税进行改革 | 第70-71页 |
6.2.1.1 扩大税收优惠的行业 | 第70-71页 |
6.2.1.2 扩大税收优惠的环节 | 第71页 |
6.2.2 完善企业所得税的建议 | 第71-72页 |
6.2.2.1 完善折旧方法 | 第71-72页 |
6.2.2.2 设置企业特殊准备金 | 第72页 |
6.2.2.3 扩大税收优惠范围 | 第72页 |
6.3 完善配套措施 | 第72-75页 |
6.3.1 建立系统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特别法 | 第72-73页 |
6.3.2 完善税收征管 | 第73页 |
6.3.3 加大财税、金融支持力度 | 第73-75页 |
7 总结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7.1 总结 | 第75-76页 |
7.2 所做主要工作和创新 | 第76页 |
7.3 不足与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附录 | 第81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