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废弃混凝土配制再生砂浆及对其和易性和强度的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再生骨料的发展状况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再生骨料的发展状况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 | 第14-15页 |
1.3 国内对再生细骨料的研究状况 | 第15-17页 |
1.3.1 再生细骨料的加工工艺和流程 | 第15-16页 |
1.3.2 再生细骨料的分类标准 | 第16-17页 |
1.3.3 再生细骨料的强化及整形 | 第17页 |
1.4 国内对再生砂浆的研究状况 | 第17-18页 |
1.4.1 不同种类再生砂浆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4.2 不同取代率对再生砂浆的性能研究 | 第18页 |
1.5 对于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价 | 第18-19页 |
1.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2页 |
1.6.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页 |
1.6.2 本文主要的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9-22页 |
2 再生细骨料的分类 | 第22-29页 |
2.1 分类标准 | 第22-23页 |
2.2 分类试验 | 第23-27页 |
2.2.1 试验材料 | 第23-24页 |
2.2.2 微粉含量和泥块含量 | 第24页 |
2.2.3 有害物质含量 | 第24-25页 |
2.2.4 压碎指标 | 第25-26页 |
2.2.5 坚固性 | 第26页 |
2.2.6 表观密度、堆积密度和空隙率 | 第26-27页 |
2.2.7 含水率 | 第27页 |
2.3 分类结果及结论 | 第27-29页 |
2.3.1 分类结果 | 第27-28页 |
2.3.2 结论 | 第28-29页 |
3 分类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| 第29-54页 |
3.1 单因素对再生砂浆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| 第29-36页 |
3.1.1 再生细骨料和再生砂浆的定义 | 第29-30页 |
3.1.2 试验设计 | 第30-31页 |
3.1.3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1-35页 |
3.1.4 结论 | 第35-36页 |
3.2 多因素对再生砂浆性能的试验研究 | 第36-50页 |
3.2.1 正交试验 | 第36页 |
3.2.2 试验设计 | 第36-39页 |
3.2.3 配合比设计 | 第39-42页 |
3.2.4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2-49页 |
3.2.5 结论 | 第49-50页 |
3.3 不同种类再生细骨料取代率对抗折强度的影响 | 第50-54页 |
3.3.1 试验目的 | 第50页 |
3.3.2 试验设计 | 第50-52页 |
3.3.3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2-53页 |
3.3.4 结论 | 第53-54页 |
4 再生砂浆的微观形貌分析 | 第54-61页 |
4.1 再生砂浆微观形貌的观察 | 第54-55页 |
4.1.1 再生砂浆微观形貌的观察方式 | 第54-55页 |
4.1.2 再生砂浆微观形貌的观察内容 | 第55页 |
4.2 再生砂浆电镜扫描实验设计 | 第55-56页 |
4.3 再生砂浆微观形貌分析 | 第56-59页 |
4.3.1 再生砂浆表面微观形貌 | 第57页 |
4.3.2 原生界面形貌 | 第57-58页 |
4.3.3 次生界面微观形貌 | 第58-59页 |
4.4 再生砂浆界面过渡区的结构特性 | 第59-60页 |
4.4.1 原生界面过渡区 | 第59页 |
4.4.2 次生界面过渡区 | 第59-60页 |
4.5 结论 | 第60-61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61-62页 |
5.2 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