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0 绪论 | 第8-14页 |
0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页 |
0.2 研究概念的界定 | 第8-10页 |
0.3 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0.4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0.5 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1 1949年以来晚清名人档案编纂的历史沿革 | 第14-17页 |
1.1 起步阶段(1949—1965年) | 第14页 |
1.2 相对停滞阶段(1966-1976年) | 第14-16页 |
1.3 恢复发展阶段(1977—1990年代) | 第16-17页 |
1.4 快速发展阶段(1990年代—至今) | 第17页 |
2 1949年以来晚清名人档案编纂的机构 | 第17-21页 |
2.1 大陆地区有关机构 | 第18-20页 |
2.1.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| 第18页 |
2.1.2 各级地方综合档案馆 | 第18页 |
2.1.3 各级各类图书馆与博物馆 | 第18-20页 |
2.1.4 科研机构和高校 | 第20页 |
2.2 台湾地区机构 | 第20-21页 |
2.2.1 台北故宫博物院 | 第20页 |
2.2.2 文海出版社 | 第20页 |
2.2.3 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 | 第20页 |
2.2.4 台湾商务印书馆 | 第20-21页 |
2.3 其他机构 | 第21页 |
3 1949年以来晚清名人档案编纂成果的类型 | 第21-31页 |
3.1 按档案形成者划分 | 第21-24页 |
3.1.1 帝王后妃类 | 第22页 |
3.1.2 清政府名臣类 | 第22-23页 |
3.1.3 农民起义领袖类 | 第23页 |
3.1.4 维新、革命先驱类 | 第23-24页 |
3.1.5 其他类 | 第24页 |
3.2 按档案编纂的内容划分 | 第24-26页 |
3.2.1 公文类 | 第25页 |
3.2.2 作品类 | 第25-26页 |
3.2.3 书信类 | 第26页 |
3.2.4 日记类 | 第26页 |
3.2.5 年谱类 | 第26页 |
3.2.6 其它类 | 第26页 |
3.3 按编纂成果的展现形式划分 | 第26-28页 |
3.3.1 书籍类 | 第26-27页 |
3.3.2 期刊类 | 第27-28页 |
3.4 编纂成果的载体划分 | 第28-29页 |
3.4.1 纸质类 | 第28-29页 |
3.4.2 缩微类 | 第29页 |
3.4.3 电子资源类 | 第29页 |
3.5 按档案编纂的加工程度划分 | 第29-31页 |
3.5.1 一次文献 | 第30页 |
3.5.2 二次文献 | 第30页 |
3.5.3 三次文献 | 第30-31页 |
4 1949年以来晚清名人档案编纂的主要特点及其不足 | 第31-36页 |
4.1 编纂的主要特点 | 第31-33页 |
4.1.1 编纂主体联合化 | 第31页 |
4.1.2 编纂选题多元化 | 第31-32页 |
4.1.3 编纂地区普遍化 | 第32-33页 |
4.1.4 编纂载体多样化 | 第33页 |
4.1.5 编纂成果层次化 | 第33页 |
4.2 编纂的不足之处 | 第33-36页 |
4.2.1 编纂缺乏宏观统筹规划 | 第33-34页 |
4.2.2 不同级别机构间成果数量差异明显 | 第34页 |
4.2.3 缩微制品编纂成果的法律效应欠缺 | 第34-35页 |
4.2.4 档案数字化编纂进程缓慢 | 第35页 |
4.2.5 二、三次文献成果数量有限 | 第35-36页 |
4.2.6 大陆与台湾地区交流合作不足 | 第36页 |
5 新时期晚清名人档案编纂的建议及对策 | 第36-42页 |
5.1 加强各级档案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 | 第36-37页 |
5.2 协同中央和地方相关机构的编纂工作 | 第37-38页 |
5.3 认可缩微制品编纂成果的法律地位 | 第38-39页 |
5.4 重视档案编纂数字化成果 | 第39页 |
5.5 引进市场化编纂理念 | 第39-40页 |
5.6 推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| 第40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附录 | 第43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1页 |
科研成果 | 第101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