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矿业工程论文--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--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--岩层移动论文

不同地形条件地下开采引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对比分析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目录第8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地表移动与变形的研究方法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地表移动与变形的理论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1.3 山区开采沉陷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1.4 数值模拟在开采沉陷中的应用研究概述第15-16页
    1.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路线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第16-19页
第二章 开采沉陷地表移动变形基本特征和预计方法第19-29页
    2.1 地表移动变形的概念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表移动盆地的形成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第20页
    2.2 描述地表移动和变形的指标第20-23页
    2.3 地表移动与变形的时空变化特征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地表点的移动轨迹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地表点的变化特征第24-25页
    2.4 山区地表移动与变形特征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2.5 井工开采引起地表移动与变形的预计方法第27-29页
第三章 山区同平地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分析第29-55页
    3.1 矿区概况第29页
    3.2 工作面概况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西山马兰煤矿18101工作面地形特征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山西霍尔辛赫煤矿3201工作面地形特征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工作面开采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顶底板条件第31页
    3.3 观测成果整理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目的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西山马兰煤矿18101工作面观测站的设置与观测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山西霍尔辛赫煤矿3201工作面观测站的设置与观测第33-34页
    3.4 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的主要内容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现实意义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观测数据采集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观测成果的检查和计算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坐标转换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移动和变形计算第38-40页
    3.5 实测资料数据处理第40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地表走势剖面图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下沉曲线终态分布特征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倾斜曲线终态分布特征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曲率曲线终态分布特征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水平移动曲线终态分布特征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水平变形曲线终态分布特征第48-49页
    3.6 地表移动持续时间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下沉速度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起动距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地表移动周期第51-55页
第四章 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的数值模拟研究第55-71页
    4.1 开采沉陷的模拟研究第55-56页
    4.2 ANSYS软件简介第56-57页
    4.3 FLAC模型构建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FLAC有限差分特点及研究现状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山区地表移动与变形的FLAC~(3D)模型构建方法第58-60页
    4.4 数值计算模型构建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煤岩层力学参数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计算方法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网格划分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实际计算模型模拟过程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采空区的模拟第62-63页
    4.5 数值模拟模型的结果分析第63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下沉等值线云图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地表下沉曲线图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水平位移分布云图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水平移动曲线图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5 水平变形曲线图第67-71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1-73页
    5.1 主要研究结论第71-72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72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7页
致谢第77-79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9页

论文共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磨粒预钎焊金刚石磨轮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
下一篇: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对电牵引采煤机牵引部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