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14页 |
0.1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0.1.1 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0.1.2 现实意义 | 第10-11页 |
0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0.2.1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1页 |
0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0.3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0.4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0.5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1 概念及理论阐述 | 第14-19页 |
1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6页 |
1.1.1 公共政策评估内涵 | 第14-15页 |
1.1.2 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| 第15-16页 |
1.2 邓恩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理论内涵 | 第16-18页 |
1.2.1 效果 | 第16-17页 |
1.2.2 效率 | 第17页 |
1.2.3 充分性 | 第17页 |
1.2.4 公平性 | 第17-18页 |
1.2.5 回应性 | 第18页 |
1.2.6 适宜性 | 第18页 |
1.3 邓恩政策评估标准理论在本文中的理论借鉴之处 | 第18-19页 |
2 辽宁省扶贫政策概况及存在问题 | 第19-26页 |
2.1 辽宁省扶贫政策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2 辽宁省扶贫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0-26页 |
2.2.1 扶贫政策不合实际,政策效果差 | 第20-22页 |
2.2.2 扶贫资金和项目运作效率低下 | 第22-23页 |
2.2.3 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人群 | 第23-24页 |
2.2.4 公众缺乏对扶贫政策的参与 | 第24-26页 |
3 辽宁省扶贫政策问题原因分析 | 第26-32页 |
3.1 缺乏扶贫协调和监管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| 第26-27页 |
3.1.1 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明确 | 第26-27页 |
3.1.2 政府与贫困人口之间信息不对称和目标不一致 | 第27页 |
3.2 扶贫项目管理缺陷降低政策效率 | 第27-29页 |
3.2.1 扶贫专项资金存在漏洞 | 第27-28页 |
3.2.2 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效率不高 | 第28-29页 |
3.3 扶贫战略规划不完善导致政策失衡 | 第29-30页 |
3.3.1 扶贫目标偏离贫困人口 | 第29页 |
3.3.2 以区域为单位的扶贫战略有偏差 | 第29-30页 |
3.4 扶贫政策宣传和参与机制不完善导致政策缺乏回应 | 第30-32页 |
3.4.1 扶贫理念认识和宣传不够 | 第30页 |
3.4.2 缺乏对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的培养 | 第30页 |
3.4.3 贫困人群参与政策机制不健全 | 第30-32页 |
4 完善辽宁省扶贫政策的对策 | 第32-38页 |
4.1 建立健全信息对称和高效的监督体制 | 第32-33页 |
4.1.1 形成高效的扶贫监督体系 | 第32页 |
4.1.2 完善工作落实机制 | 第32-33页 |
4.1.3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| 第33页 |
4.2 完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| 第33-35页 |
4.2.1 统筹和规划扶贫资金 | 第34页 |
4.2.2 加强扶贫项目管理 | 第34页 |
4.2.3 强化扶贫资金管理 | 第34-35页 |
4.3 建立确保公平的动态扶贫机制 | 第35-36页 |
4.3.1 建立贫困动态目标定位机制 | 第35页 |
4.3.2 扶贫对象的选择依据分类别和高效率的标准 | 第35-36页 |
4.4 建立健全扶贫政策宣传体系和参与机制 | 第36-38页 |
4.4.1 深化扶贫理念的认识及提高扶贫人员素质 | 第36-37页 |
4.4.2 加大扶贫宣传力度和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| 第37页 |
4.4.3 完善扶贫政策参与机制 | 第37-38页 |
结束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附录 | 第42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