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引言 | 第9页 |
1.2 量子点概述 | 第9-14页 |
1.2.1 本征量子点 | 第12-14页 |
1.3 掺杂量子点 | 第14-17页 |
1.3.1 掺杂量子点的合成手段 | 第15-16页 |
1.3.2 掺杂量子点的发光机理 | 第16-17页 |
1.4 量子点的应用 | 第17-19页 |
1.4.1 量子点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1.4.2 量子点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 | 第18页 |
1.4.3 量子点在生物方面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1.5 本论文的选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水性 Cu:ZnCdS/ZnS 核/壳结构量子点的合成 | 第21-33页 |
2.1 引言 | 第21-22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2-24页 |
2.2.1 化学试剂 | 第22-23页 |
2.2.2 储备液的制备 | 第23页 |
2.2.3 Cu:ZnCdS 核量子点的合成 | 第23页 |
2.2.4 ZnS 壳层的包覆 | 第23页 |
2.2.5 表征 | 第23-24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32页 |
2.3.1 高活性硫前驱体对 Cu:ZnCdS 量子点光学性质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2.3.2 pH 值与 MPA 用量对 Cu:ZnCdS 量子点发光性质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2.3.3 铜掺杂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3.4 宿主材料中组分变化对 Cu:ZnCdS 量子点光学性质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3.5 XPS 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3.6 Cu:ZnCdS 核量子点外层 ZnS 壳层的包覆 | 第29-31页 |
2.3.7 掺杂量子点的尺寸、形貌以及晶体结构 | 第31-32页 |
2.4 总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水溶性 Cu:ZnSeS/ZnS 核/壳量子点合成及机理研究 | 第33-47页 |
3.1 引言 | 第33-34页 |
3.2 实验 | 第34-36页 |
3.2.1 化学试剂 | 第34-35页 |
3.2.2 储备液制备 | 第35页 |
3.2.3 Cu:ZnSeS 量子点的合成 | 第35页 |
3.2.4 ZnS 壳层的包覆 | 第35页 |
3.2.5 表征 | 第35-36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6页 |
3.3.1 合成路径与方法的选取 | 第36页 |
3.3.2 Cu:ZnSeS 量子点的 XPS 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3 氯离子对 Cu:ZnSeS 量子点合成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3.4 MPA 用量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3.3.5 pH 值对掺杂量子点荧光效率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3.6 铜掺杂浓度对量子点发光效率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3.7 ZnS 壳层的包覆对 Cu:ZnSeS 量子点光学性质、尺寸、形貌及结构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3.3.8 PL 变温曲线和时间分辨光谱 | 第44-45页 |
3.3.9 铜掺量子点在空气中和光照下的稳定性研究 | 第45-46页 |
3.4 结论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Mn:ZnS 量子点合成及晶格扩散临界温度的确定 | 第47-57页 |
4.1 引言 | 第47-48页 |
4.2 实验 | 第48-49页 |
4.2.1 化学试剂 | 第48页 |
4.2.2 前驱体的制备 | 第48-49页 |
4.2.3 Mn:ZnS 量子点的合成 | 第49页 |
4.2.4 锰离子在 ZnS 宿主材料中晶格扩散临界温度的确定 | 第49页 |
4.2.5 Mn:ZnS 量子点的表征 | 第49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6页 |
4.3.1 合成路径及方法的选择 | 第49-50页 |
4.3.2 MnS 核纳米簇的尺寸控制及对量子点光学性质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3.3 配体的选择 | 第51-52页 |
4.3.4 配体 DDT 对 Mn:ZnS 量子点光学性能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3.5 ZnS 壳层的包覆以及对 Mn:ZnS 量子点的形貌和结构 | 第53-54页 |
4.3.6 锰离子在 ZnS 晶格中扩散的临界温度 | 第54-56页 |
4.4 结论 | 第56-57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5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