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杂体诗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杂体诗概念与唐前杂体诗 | 第10-20页 |
第一节 与正体相对的杂体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杂体诗范围界定 | 第11-17页 |
一、 诗话中的杂体诗概念 | 第11-13页 |
二、 杂体诗与正体诗的区别 | 第13-15页 |
三、 杂体诗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第三节 唐前杂体诗之流衍 | 第17-20页 |
一、 先秦歌谣萌芽阶段 | 第17-18页 |
二、 汉魏形成时期 | 第18页 |
三、 南朝兴盛阶段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唐代杂体诗的繁荣及原因 | 第20-32页 |
第一节 唐代杂体诗之繁荣 | 第20-26页 |
一、 唐代杂体诗创作及参与杂体诗创作的唐代诗人 | 第23-24页 |
二、 《杂体诗序》——第一篇正面阐释杂体诗的论著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时代文化氛围的促进 | 第26-29页 |
第三节 文人交游聚会的需求 | 第29-32页 |
一、 帝王的偏好 | 第29-30页 |
二、 文人才气才智的体现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唐代杂体诗的体式分类 | 第32-51页 |
第一节 延续魏晋南北朝的古杂体 | 第32-36页 |
一、 离合类 | 第33-34页 |
二、 嵌字类 | 第34-35页 |
三、 重叠类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格律渗入的律杂体 | 第36-39页 |
一、 回文格律类 | 第36-38页 |
二、 叠字格律类 | 第38页 |
三、 嵌字格律类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唐代特有的新形式杂体 | 第39-51页 |
一、 字句类 | 第39-42页 |
二、 声韵类 | 第42-44页 |
三、 修辞类 | 第44-45页 |
四、 其他类 | 第45-51页 |
第四章 唐代杂体诗的功能与意义 | 第51-61页 |
第一节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| 第51-53页 |
一、 汉字字形特点的发挥 | 第51-52页 |
二、 汉语字音音乐美的显现 | 第52-53页 |
第二节 游戏娱乐功能的发挥 | 第53-57页 |
一、 文学的审美意义 | 第54-55页 |
二、 休闲消遣的文字游戏 | 第55-56页 |
三、 士大夫的情趣心态 | 第56-57页 |
第三节 文人交往信息传播的载体 | 第57-61页 |
一、 文人斗智交流的工具 | 第57-58页 |
二、 情感传递的媒介 | 第58-59页 |
三、 密码、谜语式的信息交流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唐代杂体诗的文学史价值与地位 | 第61-69页 |
第一节 格律诗成熟背景下的杂体诗 | 第61-63页 |
第二节 唐代杂体诗的独特审美特质 | 第63-66页 |
一、 形体语言 | 第63-64页 |
二、 概念组合游戏 | 第64-65页 |
三、 程式语言 | 第65-66页 |
第三节 唐代杂体诗对后世诗文的影响 | 第66-69页 |
一、 宋元明清杂体诗对唐代杂体诗的继承 | 第66-67页 |
二、 杂体诗发展的新趋向 | 第67-68页 |
三、 杂体诗理论的成熟 | 第68-69页 |
结论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