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麦论文--小麦论文

陕西省115个小麦品种(系)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-28页
    1.1 小麦条锈病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危害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第11页
    1.2 小麦抗条锈基因的研究第11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小麦抗条锈基因的性质及来源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小麦抗条锈基因的评价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小麦抗条锈基因的抗性表现第16-18页
    1.3 小麦抗锈性遗传研究方法第18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基因推导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非整倍体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细胞遗传学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分子标记法第20-25页
    1.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立题依据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6-27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第27-28页
第二章 陕西省小麦品种(系)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第28-45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28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验材料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验方法第28-35页
    2.2 结果与分析第35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陕西省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鉴定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抗条锈基因的分子检测第37-43页
    2.3 抗条锈基因与生理小种致病性的对应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抗性基因与生理小种 CYR32 致病力的对应分析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抗性基因与生理小种 V26 致病力的对应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44-45页
第三章 讨论第45-52页
    3.1 试验结果的讨论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1B/1R 易位系的分子检测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陕西省小麦品种(系)抗条锈基因分子检测整体评价第46-49页
    3.2 关于分子标记检测方法的讨论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利用分子标记检测分析抗病基因的有效性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抗性基因分子检测与基因推导法的比较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第50-52页
第四章 结论第52-53页
    4.1 陕西省小麦品种的抗性水平第52页
    4.2 陕西省小麦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第52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9页
附录第59-61页
缩略词第61-62页
致谢第62-63页
作者简介第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外源CO和NO对干旱胁迫下小偃22小麦种子及幼苗的影响
下一篇:集雨节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温环境和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