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--基于上海电气案例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| 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| 1.2 文献综述 | 第13-17页 |
| 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| 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| 1.2.3 文献评述 | 第16-17页 |
| 1.3 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| 1.3.1 主要内容 | 第17页 |
| 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| 1.4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| 第18-20页 |
| 1.4.1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| 1.4.2 存在的不足点 | 第19-20页 |
| 第2章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及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| 第20-33页 |
| 2.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及技术创新概况 | 第20-30页 |
| 2.2.1 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| 第20-21页 |
| 2.2.2 我国企业的跨国技术并购 | 第21-27页 |
| 2.2.3 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| 第27-30页 |
| 2.3 我国企业跨国技术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0-33页 |
| 2.3.1 获取核心技术成功率不高 | 第30-31页 |
| 2.3.2 资源整合能力较差 | 第31页 |
| 2.3.3 并购企业消化吸收能力不足 | 第31页 |
| 2.3.4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| 第31-32页 |
| 2.3.5 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| 第32-33页 |
| 第3章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与技术创新效应的理论分析 | 第33-43页 |
| 3.1 我国企业跨国技术并购的动因 | 第33-36页 |
| 3.1.1 产业升级的压力 | 第33-34页 |
| 3.1.2 技术差距的驱动 | 第34页 |
| 3.1.3 技术垄断优势的获取 | 第34-36页 |
| 3.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技术创新效应的机理 | 第36-40页 |
| 3.2.1 3L- 3E 理论模型介绍 | 第36-37页 |
| 3.2.2 3L- 3E 理论模型的拓展 | 第37-40页 |
| 3.3 我国企业跨国技术并购母国的技术溢出效应 | 第40-43页 |
| 第4章 上海电气并购日本秋山机械案例分析 | 第43-51页 |
| 4.1 案例描述 | 第43-44页 |
| 4.2 上海电气并购日本秋山机械技术创新效应 | 第44-50页 |
| 4.2.1 跨国并购实现资源嵌入式互联 | 第44-45页 |
| 4.2.2 资源整合实现平衡性杠杆 | 第45-48页 |
| 4.2.3 跨国并购的技术创新效应 | 第48-50页 |
| 4.3 案例启示 | 第50-51页 |
| 第5章 政策建议 | 第51-55页 |
| 5.1 微观企业层面 | 第51-53页 |
| 5.1.1 选择合适的目标技术 | 第51-52页 |
| 5.1.2 增强企业资源整合能力 | 第52页 |
| 5.1.3 重视技术知识积累 | 第52-53页 |
| 5.2 宏观政府层面 | 第53-55页 |
| 5.2.1 完善相关政策 | 第53页 |
| 5.2.2 大力发展和完善中介服务 | 第53-55页 |
| 结论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