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--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--金属腐蚀与保护、金属表面处理论文--腐蚀的控制与防护论文--金属表面防护技术论文

钢表面陶瓷涂层滑动摩擦磨损性能及机理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7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8页
    1.2 金属基陶瓷涂层的基础理论研究第8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陶瓷涂层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金属基陶瓷涂层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涂层与基材的结合机理第10-11页
    1.3 表面气相沉积技术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气相沉积技术的基础及应用理论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膜的生长机理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-17页
第二章 钢丝圈陶瓷涂层的选择第17-30页
    2.1 PCVD和PVD及其他技术原理和分类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CVD反应及PECVD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DLC技术反应以及膜的性能第20-22页
    2.2 评价涂层性能的指标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0 薄膜厚度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薄膜硬度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薄膜表面粗糙度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膜/基结合力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涂层成分分析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涂层表面形貌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2.3 试验涂层设计、工艺选择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涂层设计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工艺确定与特点第28-30页
第三章 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30-48页
    3.1 氮化物涂层的制备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0 基体材料选择与制备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材料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验设备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试验方法第34页
    3.2 氮化物涂层的评价指标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氮化物涂层的厚度硬度粗糙度对比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形貌分析以及成分分析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案设计第38-40页
    3.3 摩擦磨损性能以及机理分析第40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载荷、转速对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影响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磨损前后形貌观测与机理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6-48页
第四章 DLC制备与摩擦磨损性能第48-5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8页
    4.2 制备工艺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工艺特点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器材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工艺参数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实验步骤第50-51页
    4.3 DLC涂层性能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涂层硬度厚度测量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结构成分分析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表面形貌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4.4 摩擦学性能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摩擦系数变化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不同载荷,转速对摩擦因素的影响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不同载荷,转速对磨损率的影响第55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5-57页
第五章 DLC与TiCN陶瓷涂层的综合比较以及摩擦磨损机理分析第57-67页
    5.1 涂层物理性能分析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陶瓷涂层粗糙度测定以及与热循环寿命关系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DLC TiCN陶瓷涂层厚度硬度的测定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微观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成本分析以及工艺是否适合工业化生产第60页
    5.2 摩擦系数及磨损机理分析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转速对摩擦系数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结合力分析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磨损率与磨损机理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5.3 耐腐蚀机理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腐蚀概念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电化学实验第64-65页
    5.4 钢丝圈上机使用寿命对比第65页
    5.5 综合比较以及结果第65-67页
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67-69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67-68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68-69页
致谢第69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2页
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Si、B对Ni-Fe-Cu-Co合金组织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
下一篇:提高数控龙门镗铣床镗铣头主轴转位、定位精度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