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民法论文

我国侵权责任法上的可赔偿性损失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引言第11-13页
第一章 案例导入及问题提出第13-19页
    1.1 案例引发的思考第13-14页
    1.2 研究可赔偿性损失的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可救济性损害理论的启示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可赔偿性损失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3 认知与初探——相关概念界定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“损失”与“不利”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“损害”与“损失”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“损害”与“可赔偿性损失”第18-19页
第二章 可赔偿性损失的比较法观察第19-33页
    2.1 各国确定可赔偿性损失的主要模式及评价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“列举和排除”模式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“一切不利”模式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“无统一定义”模式第20-22页
    2.2 侵权法保护范围的比较法观察及评价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侵权法的一般条款与民事权益保护间的关系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有限扩张:不区分权利和法益,仅以法益受损的结果为考察因素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迂回限缩:明确区分权利与法益,给予不同层次的保护第23-24页
    2.3 各国确定可赔偿性损失的主要方法第24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类型化的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多因素考量的方法第25-33页
第三章 确定可赔偿性损失的侵权责任法规定及不足第33-38页
    3.1 我国侵权责任法确定可赔偿性损失的模式及缺陷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可赔偿性损失在我国侵权责任法上的呈现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我国《侵权责任法》第2条之评价第33-35页
    3.2 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及缺陷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一般条款与保护范围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我国侵权责任法在保护范围上存在的问题第35-36页
    3.3 我国确定可赔偿性损失的方法及不足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我国确定可赔偿性损失的方法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我国确定可赔偿性损失的方法上的不足第36-38页
第四章 可赔偿性损失在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健全第38-67页
    4.1 我国确定可赔偿性损失的模式第38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确定可赔偿性损失的模式——对“列举和排除”模式的修正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细化我国侵权法的保护范围——明晰民事利益的范围第45-48页
    4.2 我国确定可赔偿性损失的方法采用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可赔偿性损失的类型化处理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多因素考量方法的采纳第48-49页
    4.3 人身损害案件中可赔偿性损失的完善第49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人身伤害导致的探视费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替代的家务劳动开支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收入能力下降导致的未来收入损失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就业上的不利地位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“疼痛”、“痛苦”、“安乐生活的丧失”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“错误出生”中未来抚养人的损失第60-62页
    4.4 财产损害案件中可赔偿性损失的完善第62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可得利益的损失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机会丧失的损失第63-67页
结语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2页
致谢第72-73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
下一篇:我国亲子鉴定的法律适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