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课题来源 | 第11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3.1 金刚石飞切加工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3.2 金刚石飞切加工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3 超声加工技术的发展及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.4 超声加工技术的发展及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2 新型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加工系统及其动力学分析 | 第19-35页 |
2.1 引言 | 第19页 |
2.2 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加工原理 | 第19-20页 |
2.3 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加工装置的建立 | 第20-25页 |
2.3.1 加工设备 | 第21-22页 |
2.3.2 微位移平台 | 第22页 |
2.3.3 聚晶金刚石(PCD)飞刀 | 第22-23页 |
2.3.4 超声振动系统的测试 | 第23-25页 |
2.4 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加工系统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 | 第25-29页 |
2.4.1 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加工运动学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4.2 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动力学模型 | 第27-29页 |
2.5 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切削力实验 | 第29-30页 |
2.5.1 实验方案 | 第29页 |
2.5.2 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切削力的测量系统 | 第29-30页 |
2.6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0-33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3.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纳米氧化锆陶瓷表面粗糙度研究 | 第35-43页 |
3.1 引言 | 第35页 |
3.2 超声辅助飞切加工表面粗糙度模型建立 | 第35-38页 |
3.2.1 普通金刚石飞切粗糙度模型 | 第35-36页 |
3.2.2 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粗糙度模型 | 第36-38页 |
3.3 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粗糙度加工实验 | 第38-41页 |
3.3.1 实验方案 | 第38页 |
3.3.2 检测设备 | 第38-39页 |
3.3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4 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纳米氧化锆陶瓷去除率理论及实验研究 | 第43-64页 |
4.1 引言 | 第43页 |
4.2 氧化锆陶瓷去除机理分析 | 第43-48页 |
4.2.1 延性域氧化锆陶瓷脆塑转变机理的不同解释 | 第44-46页 |
4.2.2 最小切削深度a_(pmin) | 第46-47页 |
4.2.3 脆塑转变临界转变切削厚度dc | 第47页 |
4.2.4 切削参数对最大切削厚度h_(max)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3 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纳米氧化锆陶瓷去除率模型建立 | 第48-52页 |
4.3.1 普通金刚石飞切纳米氧化锆陶瓷去除率模型 | 第48-51页 |
4.3.2 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纳米氧化锆陶瓷去除率 | 第51-52页 |
4.4 超声辅助金刚石飞切纳米氧化锆陶瓷去除率实验研究 | 第52-62页 |
4.4.1 实验方案 | 第52-53页 |
4.4.2 测量设备 | 第53页 |
4.4.3 清洗设备 | 第53-54页 |
4.4.4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4-6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5.1 结论 | 第64-65页 |
5.2 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2-74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