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1 前言 | 第13-24页 |
1.1 辣椒疫霉研究概述 | 第14-16页 |
1.1.1 辣椒疫霉生物学特征 | 第14-15页 |
1.1.2 辣椒疫病的病害流行 | 第15-16页 |
1.1.3 辣椒疫病的防治 | 第16页 |
1.2 卵菌效应分子的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2.1 卵菌效应分子的类型 | 第17页 |
1.2.2 质外体效应分子 | 第17-18页 |
1.2.3 胞质效应分子 | 第18-19页 |
1.3 蛋白表达纯化技术 | 第19页 |
1.3.1 原核表达 | 第19页 |
1.3.2 真核表达 | 第19页 |
1.4 效应分子与寄主蛋白互作的研究技术 | 第19-24页 |
1.4.1 酵母双杂技术 | 第20-21页 |
1.4.2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| 第21-22页 |
1.4.3 免疫共沉淀技术 | 第22页 |
1.4.4 pull-down技术 | 第22页 |
1.4.5 其他验证蛋白互作的技术 | 第22-24页 |
2 材料方法 | 第24-42页 |
2.1 材料 | 第24-28页 |
2.1.1 菌株和质粒 | 第24页 |
2.1.2 生化试剂及工具酶 | 第24-25页 |
2.1.3 相关仪器和耗材 | 第25页 |
2.1.4 常规试剂配制方法 | 第25-28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8-42页 |
2.2.1 效应分子RxLR101012与RxLR101860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8页 |
2.2.2 引物设计 | 第28-29页 |
2.2.3 辣椒疫霉SD33cDNA的获得 | 第29-30页 |
2.2.4 效应分子RxLR101012与RxLR101860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载体构建 | 第30-32页 |
2.2.5 大肠杆菌重组质粒的提取 | 第32-33页 |
2.2.6 重组基因的蛋白表达 | 第33页 |
2.2.7 可溶性测试 | 第33-34页 |
2.2.8 效应分子RxLR101012的纯化 | 第34-35页 |
2.2.8.1 亲和层析纯化 | 第34页 |
2.2.8.2 离子交换层析 | 第34-35页 |
2.2.8.3 分子筛凝胶排阻层析 | 第35页 |
2.2.9 蛋白晶体的筛选 | 第35-36页 |
2.2.10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 | 第36页 |
2.2.11 酵母转化 | 第36-37页 |
2.2.12 融合法筛选互作蛋白 | 第37页 |
2.2.13 酵母质粒的提取 | 第37-38页 |
2.2.14 酵母共转化互作验证 | 第38-39页 |
2.2.15 酵母文库的转化 | 第39页 |
2.2.16 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及Co-IP载体的构建 | 第39-41页 |
2.2.17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| 第41-42页 |
3 结果分析 | 第42-54页 |
3.1 辣椒疫霉效应分子RxLR101012的引物设计与克隆 | 第42-43页 |
3.2 效应分子RxLR101012与效应分子RxLR101860的理化性质分析 | 第43-47页 |
3.3 RxLR101012蛋白表达纯化 | 第47-48页 |
3.4 蛋白晶体的初筛 | 第48-49页 |
3.5 效应分子RxLR101860的互作蛋白筛选 | 第49-54页 |
3.5.1 辣椒cDNA文库的转化验证 | 第50-51页 |
3.5.2 效应分子RxLR101860BD载体的毒性检测 | 第51页 |
3.5.3 效应分子RxLR101860BD载体的自激活检测 | 第51-52页 |
3.5.4 融合法筛选RxLR101860的互作蛋白 | 第52-54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54-57页 |
4.1 效应分子RxLR101012的扩增和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| 第54页 |
4.2 效应分子RxLR101012的蛋白晶体优化 | 第54-55页 |
4.3 效应分子RxLR101860互作蛋白的酵母筛选 | 第55-56页 |
4.4 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构建及免疫共沉淀载体构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