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缘起和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1 江南水乡的历史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甪直古镇历史背景 | 第12页 |
1.1.3 街巷空间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对象、范围及基本概念 | 第16-17页 |
1.4.1 研究对象及范围 | 第16页 |
1.4.2 基本概念 | 第16-17页 |
1.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5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6 论文研究框架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甪直古镇街巷空间构成要素与特征分析 | 第20-38页 |
2.1 街巷空间物质构成要素 | 第20-30页 |
2.1.1 界面 | 第20-28页 |
2.1.2 节点 | 第28页 |
2.1.3 街巷的比例与尺度 | 第28-30页 |
2.2 街巷空间形态属性分析 | 第30-35页 |
2.2.1 形态的连续性 | 第31-32页 |
2.2.2 形态的限定性 | 第32-33页 |
2.2.3 形态的可识别性 | 第33-35页 |
2.2.4 功能的多样性 | 第35页 |
2.3 街巷空间功能属性特征 | 第35-37页 |
2.3.1 组织交通功能 | 第35-36页 |
2.3.2 景观联系功能 | 第36页 |
2.3.3 生活交流功能 | 第36页 |
2.3.4 商业活动功能 | 第36-3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甪直古镇街巷空间的保护现状与问题综述 | 第38-60页 |
3.1 甪直古镇区域概况及遗存价值 | 第38-39页 |
3.1.1 江南区域概况 | 第38页 |
3.1.2 甪直古镇概况 | 第38-39页 |
3.2 甪直古镇街巷空间保护与发展历程分析 | 第39-43页 |
3.2.1 起步阶段(1988-1998年)协调矛盾 | 第39-40页 |
3.2.2 发展阶段(1998-2011年)磨合互补 | 第40-41页 |
3.2.3 平稳阶段(2011年-至今)特色开发 | 第41-43页 |
3.3 甪直古镇街巷空间保护现状研究 | 第43-53页 |
3.3.1 地区旅游产业现状 | 第43-44页 |
3.3.2 街区现存现状 | 第44-45页 |
3.3.3 功能现状 | 第45页 |
3.3.4 建筑现状 | 第45-48页 |
3.3.5 空间现状 | 第48-51页 |
3.3.6 底界面现状 | 第51页 |
3.3.7 地区环境现状 | 第51页 |
3.3.8 非物质文化现状 | 第51-53页 |
3.4 街巷空间保护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 | 第53-58页 |
3.4.1 现状问题 | 第53-57页 |
3.4.2 街巷空间保护过程中的问题 | 第57-58页 |
3.5 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4章 甪直古镇街巷空间保护方法研究 | 第60-73页 |
4.1 街巷空间的保护原则 | 第60-61页 |
4.1.1 整体性原则 | 第60页 |
4.1.2 连续性原则 | 第60页 |
4.1.3 融入现代要素原则 | 第60-61页 |
4.1.4 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61页 |
4.1.5 以人为本原则 | 第61页 |
4.2 人工风貌的传承保护方法 | 第61-69页 |
4.2.1 特色产业保护方法 | 第61-63页 |
4.2.2 建筑的保护方法 | 第63-65页 |
4.2.3 空间的保护方法 | 第65-67页 |
4.2.4 地区性特点的保护方法 | 第67-69页 |
4.3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 | 第69-71页 |
4.3.1 文化的延续性 | 第69-70页 |
4.3.2 创新利用 | 第70页 |
4.3.3 人文性的传承保护 | 第70-71页 |
4.4 融入现代要素 | 第71-72页 |
4.4.1 改善空间环境 | 第71-72页 |
4.4.2 基础设施的建设 | 第72页 |
4.5 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5章 甪直古镇街巷空间的更新研究 | 第73-87页 |
5.1 甪直古镇街巷空间更新中存在的问题 | 第73-74页 |
5.1.1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| 第73-74页 |
5.1.2 公众参与程度少 | 第74页 |
5.1.3 发展模式雷同化 | 第74页 |
5.1.4 忽视保护与更新的关系 | 第74页 |
5.2 街巷空间的更新策略 | 第74-84页 |
5.2.1 更新原则 | 第74-75页 |
5.2.2 物质环境更新策略 | 第75-82页 |
5.2.3 非物质环境更新策略 | 第82-83页 |
5.2.4 保护与更新相结合 | 第83-84页 |
5.3 街巷空间更新后的评价体系 | 第84-86页 |
5.3.1 街巷空间历史的延续性 | 第84页 |
5.3.2 街巷空间要以人为本 | 第84页 |
5.3.3 街巷空间对历史的保护 | 第84-85页 |
5.3.4 街巷空间新旧建筑的协调 | 第85页 |
5.3.5 街巷空间的基础设施的完善 | 第85页 |
5.3.6 街巷空间绿化景观的多样性 | 第85-86页 |
5.3.7 街巷空间景观小品的独特性 | 第86页 |
5.4 小结 | 第86-87页 |
结论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