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边坡工程稳定性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2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有限元法确定 | 第15-23页 |
2.1 有限元法 | 第15页 |
2.2 ANSYS有限元程序简介 | 第15-16页 |
2.3 ANSYS分析的基本过程 | 第16-17页 |
2.4 Drucker-Prager模型 | 第17-18页 |
2.5 系统锚杆 | 第18-19页 |
2.5.1 系统锚杆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5.2 锚固岩体力学指标的改善 | 第19页 |
2.6 强度折减法 | 第19-23页 |
2.6.1 安全系数的定义 | 第19-21页 |
2.6.2 有限元强度系数折减法的基本算法 | 第21页 |
2.6.3 强度折减法的边坡失稳判据 | 第21-22页 |
2.6.4 强度折减法优点 | 第22-23页 |
3 丰宁输水隧道出口高边坡工程背景 | 第23-33页 |
3.1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概述 | 第23-25页 |
3.1.1 工程概况 | 第23-24页 |
3.1.2 工程地质概况 | 第24-25页 |
3.1.3 水文地质 | 第25页 |
3.1.4 气候条件 | 第25页 |
3.2 输水隧道出口高边坡工程概述 | 第25-27页 |
3.2.1 工程概况 | 第25-26页 |
3.2.2 工程地质概况 | 第26-27页 |
3.3 输水隧道出口高边坡工程施工情况 | 第27-33页 |
3.3.1 施工流程 | 第27-29页 |
3.3.2 明挖法施工 | 第29-31页 |
3.3.3 洞口边坡支护施工 | 第31-33页 |
4 隧道出口原始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33-48页 |
4.1 原始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确定 | 第33-35页 |
4.1.1 模型基本假设 | 第33页 |
4.1.2 模型参数及模型尺寸 | 第33-34页 |
4.1.3 模型单元选取及划分 | 第34-35页 |
4.2 原始边坡稳定性分析模拟结果 | 第35-48页 |
4.2.1 收敛曲线图 | 第35-39页 |
4.2.2 边坡模型塑性变形图 | 第39-43页 |
4.2.3 水平位移等值线图 | 第43-47页 |
4.2.4 小结 | 第47-48页 |
5 输水隧道出口边坡开挖支护模拟 | 第48-60页 |
5.1 输水隧道出口边坡开挖支护模型的确定 | 第48-50页 |
5.1.1 边坡开挖支护模型基本假设 | 第48页 |
5.1.2 边坡开挖支护模型力学参数选取 | 第48页 |
5.1.3 模型建立及单元划分 | 第48-50页 |
5.2 输水隧道出口边坡开挖支护模拟计算工况的选取 | 第50页 |
5.3 输水隧道出口边坡开挖支护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0-57页 |
5.3.1 原始边坡模拟分析 | 第50-53页 |
5.3.2 边坡第一阶段开挖支护模拟 | 第53-54页 |
5.3.3 第二阶段开挖支护模拟 | 第54-56页 |
5.3.4 第三阶段开挖模拟 | 第56-57页 |
5.4 边坡特征点位移分析 | 第57-60页 |
6 开挖支护完成后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60-72页 |
6.1 开挖支护完成后边坡稳定性模拟分析 | 第60-62页 |
6.1.1 开挖支护完成后边坡模型基本假设 | 第60页 |
6.1.2 模型参数及模型尺寸确定 | 第60-61页 |
6.1.3 模型单元选取及划分 | 第61-62页 |
6.2 开挖支护完成后边坡模拟结果 | 第62-72页 |
6.2.1 收敛曲线图 | 第62-65页 |
6.2.2 边坡模型塑性变形图 | 第65-67页 |
6.2.3 水平位移等值线图 | 第67-70页 |
6.2.4 小结 | 第70-72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7.1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72页 |
7.2 展望与建议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