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5页 |
第一节 选题来源 | 第10页 |
第二节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第四节 预期成果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广西科普文学现状 | 第15-26页 |
第一节 科普文学:重在素质提升 | 第15-21页 |
一、科普文学的定义 | 第15-16页 |
二、科普文学的类型 | 第16-18页 |
三、科普文学的内容 | 第18-20页 |
四、科普文学的形式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广西科普文学的现状:整体处于劣势 | 第21-26页 |
一、作家:后继乏人 | 第22-23页 |
二、作品:相对匮乏 | 第23-24页 |
三、受众:差距较大 | 第24页 |
四、环境:亟待优化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广西科普文学特色 | 第26-38页 |
第一节 广西科普文学的基本特征 | 第26-33页 |
一、特征之一:针对性 | 第26-27页 |
二、特征之二:社会性 | 第27-28页 |
三、特征之三:可接受性 | 第28-31页 |
四、特征之四:科学与文学的融合性 | 第31-33页 |
第二节 广西科普文学的少数民族特色、本土化特征 | 第33-38页 |
一、内容:体现地域文化特征 | 第33-35页 |
二、形式:呈现多元化格局 | 第35-37页 |
三、语言:彰显地方特色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由广西科普文化发展而来的科普文学 | 第38-51页 |
第一节 广西民族文化传统与科普文化的双向互动 | 第38-42页 |
一、民族文化的“土壤”作用 | 第38-40页 |
二、科普文化与民族文化碰撞中产生科普文学 | 第40-42页 |
第二节 广西科普文学与广西传统文学门类的联系和区别 | 第42-51页 |
一、广西科普文学产生背景:植根于传统文学土壤 | 第42-48页 |
二、广西科普文学发展价值:呈现“四重性” | 第48-51页 |
第四章 广西科普文学发展:“痛并快乐着” | 第51-58页 |
第一节 广西科普文学发展的窘境 | 第51-54页 |
一、脆弱性 | 第51-53页 |
二、急迫性 | 第53-54页 |
第二节 前瞻性启示:广西科普文学发展愿景 | 第54-58页 |
一、立足广西实际:扩大科普文学影响力 | 第54-56页 |
二、寻求文学界理论支持:充分发挥科普文学价值 | 第56-57页 |
三、探索广西科普文学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| 第57-58页 |
结语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