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前言 | 第10-18页 |
1.1 花的发育 | 第10-11页 |
1.1.1 植物的茎端分生组织 | 第10页 |
1.1.2 ABCE模型 | 第10-11页 |
1.2 植物花干细胞活性的调控机制 | 第11-14页 |
1.2.1 WUS/CLV3途径调控花干细胞活性的维持 | 第11-12页 |
1.2.2 AG基因作用于花干细胞发育的终止 | 第12-13页 |
1.2.3 小分子RNA参与花干细胞活性调控 | 第13页 |
1.2.4 花干细胞活性调控的分子网络 | 第13-14页 |
1.3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4 组蛋白乙酰化/去乙酰化修饰与植物生长发育调控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6-18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3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18页 |
2.1.1 植物材料 | 第18页 |
2.1.2 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18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18-23页 |
2.2.1 拟南芥的种植 | 第18-19页 |
2.2.2 突变体的筛选 | 第19页 |
2.2.3 突变体的表型统计及显著性差异分析 | 第19页 |
2.2.4 拟南芥DNA的提取 | 第19页 |
2.2.5 ag-11突变背景的鉴定 | 第19-20页 |
2.2.6 杂交 | 第20页 |
2.2.7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| 第20页 |
2.2.8 高通量测序与候选基因的鉴定 | 第20-21页 |
2.2.9 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1页 |
2.2.10 单突变体的筛选及表型统计分析 | 第21页 |
2.2.11 构建突变体与pWUS:GUS的F2代群体 | 第21-22页 |
2.2.12 GUS组织化学染色鉴定 | 第22-23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40页 |
3.1 ag-11表型减弱突变体的筛选 | 第23-27页 |
3.1.1 突变体花与果荚 | 第23页 |
3.1.2 突变体的莲座叶、茎生叶和花萼花瓣表型 | 第23-24页 |
3.1.3 突变体的开花时间和果荚长宽比表型 | 第24-25页 |
3.1.4 突变体的雄蕊和心皮数目表型 | 第25-26页 |
3.1.5 突变体的株高和种子数目表型 | 第26-27页 |
3.2 ag-11表型减弱突变体突变背景的鉴定 | 第27页 |
3.3 ags16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4 ags16突变体的定位分析 | 第28-32页 |
3.5 AT5G08450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5.1 AT5G08450的基因图谱 | 第32页 |
3.5.2 HDC1的基因共表达分析 | 第32页 |
3.5.3 HDC1的基因表达电子图谱 | 第32-33页 |
3.5.4 HDC1的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| 第33页 |
3.5.5 HDC1蛋白的二级结构 | 第33-34页 |
3.5.6 HDC1蛋白的跨膜结构预测 | 第34页 |
3.5.7 HDC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预测 | 第34页 |
3.5.8 进化树的构建 | 第34-35页 |
3.6 ags16单突变体的筛选与表型分析 | 第35-38页 |
3.6.1 ags16s突变体的花和果荚 | 第36页 |
3.6.2 ags16s突变体的莲座叶、茎生叶和花萼花瓣表型 | 第36-37页 |
3.6.3 ags16s突变体的开花时间和果荚表型 | 第37页 |
3.6.4 ags16s突变体雄蕊和心皮表型 | 第37-38页 |
3.6.5 ags16s突变体的株高和种子数目表型 | 第38页 |
3.7 构建带有pWUS:GUS转基因的ags16突变体植株 | 第38-40页 |
3.7.1 Basta抗性筛选ags16pWUS:GUS植株 | 第38-39页 |
3.7.2 pWUS:GUS背景的鉴定 | 第39页 |
3.7.3 GUS组织染色的结果 | 第39-40页 |
4 讨论 | 第40-42页 |
4.1 花干细胞发育调控突变体的筛选 | 第40页 |
4.2 突变基因定位的方法 | 第40-41页 |
4.3 突变基因HDC1与花干细胞的发育 | 第41-42页 |
5 全文总结 | 第42-45页 |
5.1 小结 | 第42-43页 |
5.1.1 获得了ag-11表型减弱突变体ags | 第42页 |
5.1.2 完成了对ags16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| 第42页 |
5.1.3 完成了对ags16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| 第42页 |
5.1.4 完成了对ags16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| 第42页 |
5.1.5 完成了对突变基因HDC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42-43页 |
5.1.6 筛选到了单突变体ags16s | 第43页 |
5.1.7 完成了单突变体ags16s的表型分析 | 第43页 |
5.1.8 构建了带有pWUS:GUS转基因的ags16突变体植株 | 第43页 |
5.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| 第43-44页 |
5.3 下一步工作设想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