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导论 | 第10-16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三、采用的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四、论文逻辑结构与主要创新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结构性理财产品内涵与法律属性之界定 | 第16-27页 |
第一节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结构性理财产品中的法律属性辨析 | 第18-24页 |
一、特殊权义分配的无名合同 | 第19-20页 |
二、委托关系与信托关系的选择 | 第20-23页 |
三、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信托化选择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结构性理财产品合同主体权利义务配置 | 第24-27页 |
一、售前知情权与信息披露义务 | 第24-25页 |
二、售后投资方法调整请求权与阶段性风险提示义务 | 第25-26页 |
三、到期前提前赎回权与专业的注意义务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结构性理财产品特殊性对商业银行义务规则的影响 | 第27-37页 |
第一节 国内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及趋势 | 第27-31页 |
第二节 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31-33页 |
第三节 商业银行义务规则影响的法律表述 | 第33-37页 |
一、信息披露义务的标准权衡 | 第33-36页 |
二、阶段性风险提示义务的标准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结构性理财产品法律规则分析 | 第37-52页 |
第一节 结构性理财产品“冷静期”适用规则 | 第38-42页 |
一、产品内生缺陷的制度化处理 | 第38-39页 |
二、“冷静期”制度的调整适用 | 第39-42页 |
第二节 特殊风险收益模式下的信息披露责任规则 | 第42-46页 |
一、问题的引出 | 第42页 |
二、汇丰“双利存款”案之启示 | 第42-45页 |
三、信息披露规则中的举证责任 | 第45-46页 |
第三节 结构性理财产品合同条款设计规则 | 第46-51页 |
一、规范条款设计规则的必要性 | 第46-47页 |
二、“渣打案”之合同条款设计问题 | 第47-50页 |
三、合同条款设计规则参考标准 | 第50-51页 |
第四节 结构性产品不能兑付时的约束规则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结构性理财产品法律规范之完善 | 第52-61页 |
第一节 法律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匹配 | 第53-55页 |
第二节 结构性理财产品法律规则适用范围 | 第55-56页 |
第三节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市场准入 | 第56-58页 |
一、调高结构性产品公开要约审批标准 | 第56-57页 |
二、提高投资者与发行者入市门槛 | 第57页 |
三、规范产品准入审查程序 | 第57-58页 |
第四节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监管方式 | 第58-61页 |
一、防火墙式隔离 | 第58-59页 |
二、功能性监管 | 第59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7-68页 |
后记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