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绪论 | 第13-29页 |
1.1 引言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3页 |
1.2.1 国内外超大跨度地下工程支护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2.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2.3 相似实验模拟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2.4 现场监测分析研究现状 | 第22-23页 |
1.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4页 |
1.4 论文的研究价值 | 第24-25页 |
1.5 论文依托的工程背景 | 第25-26页 |
1.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1.7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27-29页 |
2 隧道开挖力学特性分析 | 第29-41页 |
2.1 引言 | 第29-30页 |
2.2 隧道“围岩—支护”结构体系 | 第30页 |
2.3 椭圆形隧道开挖后二次应力状态 | 第30-39页 |
2.3.1 椭圆隧道洞室二向不等压力下应力与变形分析 | 第31-38页 |
2.3.2 工程实例验证 | 第38-3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3 基于协同支护原理的锚杆锚索参数优化 | 第41-63页 |
3.1 引言 | 第41页 |
3.2 锚杆锚索协同支护原理 | 第41-44页 |
3.2.1 锚杆锚索协同支护原理的概念 | 第41-42页 |
3.2.2 锚杆锚索协同支护的研究内容 | 第42-43页 |
3.2.3 锚杆锚索协同支护的判断依据 | 第43-44页 |
3.3 正交实验原理 | 第44页 |
3.4 数值模拟研究 | 第44-59页 |
3.4.1 计算模型 | 第44-45页 |
3.4.2 模拟方案 | 第45-47页 |
3.4.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7-59页 |
3.5 锚杆锚索应力现场监控量测 | 第59-62页 |
3.5.1 锚杆锚索测力计的选择与布置 | 第59-60页 |
3.5.2 监测数据整理与分析 | 第60-6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4 初期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及承载特性研究 | 第63-85页 |
4.1 引言 | 第63页 |
4.2 初期支护模型参数选取 | 第63-68页 |
4.2.1 混凝土材料塑性本构关系 | 第63-68页 |
4.2.2 钢材理想弹塑性模型 | 第68页 |
4.3 初期支护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68-83页 |
4.3.1 模型建立 | 第68-70页 |
4.3.2 初期支护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70-80页 |
4.3.3 侧压力系数对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| 第80-8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5 二次衬砌结构极限承载特性研究 | 第85-107页 |
5.1 引言 | 第85页 |
5.2 二次衬砌结构设计参数 | 第85-86页 |
5.3 荷载-结构模型计算 | 第86-94页 |
5.3.1 荷载计算 | 第86-88页 |
5.3.2 二次衬砌计算模型 | 第88-89页 |
5.3.3 素混凝土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89-94页 |
5.3.4 钢筋素混凝土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94页 |
5.4 基于扩展有限元的地层-结构模型分析 | 第94-101页 |
5.4.1 扩展有限元法(XFEM)介绍 | 第95-96页 |
5.4.2 扩展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96-98页 |
5.4.3 基于XFEM的计算结果分析 | 第98-101页 |
5.5 二次衬砌受力统计分析 | 第101-105页 |
5.5.1 统计样本信息 | 第101-103页 |
5.5.2 统计结果分析 | 第103-10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05-10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07-109页 |
6.1 结论 | 第107-108页 |
6.2 展望 | 第108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5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5-119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