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高层建筑论文--高层建筑结构论文

高层建筑框架—核心筒混合结构双向地震易损性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绪论第8-2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-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9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混合结构的抗震研究现状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双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易损性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混合结构易损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增量动力分析法的发展及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-22页
第2章 地震作用下框架-核心筒混合结构增量动力分析研究第22-44页
    2.1 概述第22页
    2.2 PERFORM-3D 软件介绍及模型建立第22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Perform-3d 软件介绍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梁、柱截面及剪力墙模型的建立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材料的本构模型第26-28页
    2.3 地震波的选取第28-30页
    2.4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单、双向 IDA 曲线的绘制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IDA 分析中分析参数的选取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PGA 和 Sa两参数之间的转换关系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IDA 曲线的极限状态确定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常用的 IDA 曲线的统计分析法第33-34页
    2.5 型钢混凝土框架-核心筒结构的 IDA 曲线计算与参数分析第34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工程概况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曲线簇绘制及参数分析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单向地震作用下 IDA 曲线簇的绘制及参数分析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双向地震作用下 IDA 曲线簇的绘制及参数分析第39-42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42-44页
第3章 单向地震作用下框架-核心筒混合结构易损性分析第44-60页
    3.1 概述第44页
    3.2 易损性的分析步骤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定义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易损性分析流程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易损性分析中的各因素的不确定性第46-47页
    3.3 结构性能水平的定义及量化标准第47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抗震设防目标和地震作用水平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结构性能指标的量化第51-53页
    3.4 结构的单向地震易损性分析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以 PGA 为参数的单向地震易损性曲线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以 Sa为参数的单向地震易损性曲线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两参数的“四水准”五种极限状态的易损性矩阵对比第57-59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4章 双向地震作用下框架-核心筒混合结构易损性分析第60-68页
    4.1 概述第60页
    4.2 双向地震输入的规定第60-61页
    4.3 双向地震波的输入及对 IDA 曲线的影响第61-63页
    4.4 单、双向易损性曲线的对比及分析第63-66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6-68页
第5章 结论及展望第68-70页
    5.1 主要结论第68-69页
    5.2 问题及展望第69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8页
致谢第78-80页
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常温及高温下Q460高强钢焊接工形截面梁的整体稳定分析
下一篇:固定价格合同和成本加酬金合同选择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