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钢并购武钢:定价、支付方式及市场反应分析
摘要 | 第9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1 绪论 | 第12-2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关于企业并购的研究综述 | 第14-25页 |
1.2.1 国外关于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8页 |
1.2.2 国内关于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 | 第18-25页 |
1.2.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| 第25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5-2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1.4 创新和不足 | 第27-29页 |
1.4.1 创新点 | 第27-28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28-29页 |
2 相关理论分析 | 第29-31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9页 |
2.1.1 企业并购 | 第29页 |
2.1.2 并购估价 | 第29页 |
2.1.3 换股并购 | 第29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9-31页 |
2.2.1 交易费用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2.2 价值低估理论 | 第30页 |
2.2.3 效率理论 | 第30-31页 |
3 宝钢并购武钢过程及其动因分析 | 第31-36页 |
3.1 并购公司概况 | 第31页 |
3.1.1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| 第31页 |
3.1.2 武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概况 | 第31页 |
3.2 并购过程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2.1 企业并购前的前期准备 | 第31页 |
3.2.2 企业并购实施阶段 | 第31-32页 |
3.2.3 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阶段 | 第32页 |
3.3 并购结果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3.1 股权结构的变动情况 | 第32页 |
3.3.2 资产结构的变动情况 | 第32-33页 |
3.4 并购动因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4.1 内部动因 | 第33-34页 |
3.4.2 外部动因 | 第34-36页 |
4 宝钢并购武钢的定价分析 | 第36-42页 |
4.1 定价模型的选择 | 第36页 |
4.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简述 | 第36-37页 |
4.2.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定义 | 第36页 |
4.2.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假设条件 | 第36-37页 |
4.3 样本和数据来源 | 第37页 |
4.3.1 样本的选择 | 第37页 |
4.3.2 市场投资组合的选择 | 第37页 |
4.3.3 数据来源 | 第37页 |
4.4 定价过程分析 | 第37-42页 |
4.4.1 贝塔系数的估计 | 第37-39页 |
4.4.2 武钢价格的估计 | 第39-40页 |
4.4.3 实证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| 第40-42页 |
5 宝钢并购武钢的支付方式分析 | 第42-49页 |
5.1 宝钢股份换股并购支付方式分析 | 第42-44页 |
5.1.1 影响支付方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| 第42页 |
5.1.2 宝钢选择换股支付方式的原因 | 第42-43页 |
5.1.3 换股支付方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| 第43-44页 |
5.2 宝钢并购武钢的换股比例分析 | 第44-49页 |
5.2.1 换股比例模型的选择 | 第44页 |
5.2.2 L-G模型的简述 | 第44-46页 |
5.2.3 换股比例区间的确定 | 第46-49页 |
6 宝钢并购武钢的市场反应分析 | 第49-55页 |
6.1 模型的选择 | 第49页 |
6.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| 第49页 |
6.2.1 样本的选取 | 第49页 |
6.2.2 数据来源 | 第49页 |
6.3 模型的构建 | 第49-53页 |
6.3.1 事件及事件窗的定义 | 第49页 |
6.3.2 宝钢日实际收益率和正常收益率的计算 | 第49-51页 |
6.3.3 宝钢累计超常收益率的计算 | 第51-53页 |
6.4 实证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| 第53-54页 |
6.5 显著性检验 | 第54-55页 |
7 结论和政策建议 | 第55-58页 |
7.1 结论 | 第55-56页 |
7.2 政策建议 | 第56-58页 |
7.2.1 企业层面 | 第56页 |
7.2.2 市场层面 | 第56-57页 |
7.2.3 政府层面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