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--金属压力加工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压力加工理论论文

超声滚压机理及颤振分析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9-20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第10页
    1.2 滚压加工概述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滚压强化技术的发展历史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滚压强化技术原理第11-12页
    1.3 超声波加工技术的发展概述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超声波加工的特点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超声波加工技术的进展概况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超声波加工技术的应用第14-15页
    1.4 颤振的相关研究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颤振的相关历史研究概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颤振系统稳定性的理论研究状况第16-18页
    1.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概述第18-20页
2 超声滚压加工装置的设计分析第20-33页
    2.1 超声滚压加工原理第20页
    2.2 超声波发生器的选择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超声波发生器的分类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超声波发生器的选用第21-22页
    2.3 超声换能器的设计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常用超声换能器简介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超声换能器的选择第22-23页
    2.4 超声变幅杆的设计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变幅杆类型的选择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变幅杆材料的选择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变幅杆的设计第25-28页
    2.5 其他配套设备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滚压工具头的选择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设备机床及工件材料的选择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清洗及润滑第30页
    2.6 工件表面性能测试方法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表面粗糙度的分析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表面硬度的分析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32-33页
3 超声滚压加工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第33-41页
    3.1 超声加工系统中的自激振动描述第33-34页
    3.2 超声滚压中的颤振机理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速度反馈引起的颤振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模态耦合引起的颤振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位移延时反馈引起的颤振第36页
    3.3 再生型颤振的稳定性分析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超声滚压中的再生型颤振模型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再生型颤振系统的稳定性解析第38-39页
    3.4 本章总结第39-41页
4 颤振的稳定域及对零件表面性能的影响第41-58页
    4.1 对颤振现象稳定性探究的意义第41-42页
    4.2 超声滚压颤振系统的稳定性仿真图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MATLAB的功能概述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超声滚压颤振系统的稳定性极限图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重叠系数对颤振稳定性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阻尼系数对颤振稳定性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固有频率对颤振稳定性的影响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等效刚度对颤振稳定性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4.3 极限滚压宽度下的Simulink仿真第46-49页
    4.4 颤振对零件表面性能的影响第49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重叠系数对零件表面性能的影响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滚压次数对零件表面性能的影响第53-56页
    4.5 抑制及消除颤振的途径第56-57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57-58页
5 超声滚压加工的机理研究及有限元分析第58-75页
    5.1 疲劳性能及残余应力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疲劳的基本概念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残余应力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第59-60页
    5.2 振动塑性变形的机理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塑性屈服及残余压应力的计算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基于赫兹弹性接触理论的残余应力解析第62-64页
    5.3 超声滚压加工的有限元模拟第64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超声滚压有限元模拟理论基础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滚压接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网格划分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载荷及边界条件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进行求解及结果分析第68-74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4-75页
总结与展望第75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0页
致谢第80-8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-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TD渗铬层厚度数学模型及性能研究
下一篇:芳纶纤维表面改性及其与橡胶黏合性能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