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一、典型案例分析 | 第11-14页 |
(一)基本案情介绍 | 第11-12页 |
(二)案例揭示的法律问题 | 第12-14页 |
1.应否认可部分执行和解的执行力 | 第12页 |
2.人民法院在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过程中,其职能如何界定 | 第12-13页 |
3.是否应当对债务人假借和解协议移转逃避债务的行为建立处罚机制? | 第13-14页 |
二、民事执行和解的基本理论 | 第14-21页 |
(一)民事执行和解的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(二)民事执行和解的性质 | 第15-18页 |
1.执行和解为诉讼中的和解 | 第15-16页 |
2.执行和解具有私法行为与诉讼行为双重性质 | 第16-18页 |
(三)民事执行和解的法理基础 | 第18-21页 |
1.处分原则 | 第18-19页 |
2.诚实信用原则 | 第19-21页 |
三、民事执行和解的立法沿革与司法现状 | 第21-26页 |
(一)我国民事执行和解的立法沿革 | 第21-23页 |
(二)我国民事执行和解的司法现状 | 第23-26页 |
1.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问题 | 第23页 |
2.和解协议变更履行主体后发生履行不能的问题 | 第23-24页 |
3.法院在执行和解中的地位不明确 | 第24页 |
4.申请执行人的权益保障问题 | 第24-26页 |
四、完善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建议 | 第26-34页 |
(一)我国民事执行和解的效力完善 | 第26-28页 |
1.执行和解与原生效法律文书的关系 | 第26-27页 |
2.执行和解的可诉性 | 第27-28页 |
3.执行和解是否拥有强制执行力及对执行程序的影响 | 第28页 |
(二)进一步明确法院在执行和解中的地位与职责 | 第28-30页 |
1.进行执行告知内容 | 第29页 |
2.对执行和解的司法审查 | 第29-30页 |
3.强化和解协议的履行监督 | 第30页 |
(三)完善民事执行和解的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 | 第30-32页 |
1.明确当事人的不安抗辩权 | 第30页 |
2.引入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 | 第30-31页 |
3.和解协议无效并已裁定终结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利救济 | 第31-32页 |
4.对于和解协议变更履行主体后发生履行不能时的权利救济 | 第32页 |
(四)完善恶意执行和解的处罚机制 | 第32-34页 |
结语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7页 |
致谢 | 第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