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--人造石油论文--从其他原料提取石油论文

生物质气化实验及生物油加氢模拟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目录第7-13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3页
    1.2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生物质能物理转化技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生物质能生物转化技术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生物质能化学转化技术第16-18页
    1.3 生物质气化发展概述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生物质气化国外发展现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生物质气化国内发展现状第21-22页
    1.4 生物油提质发展综述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发展现状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生物油提质研究现状第24-27页
    1.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-29页
第二章 生物质气化技术原理及方法第29-39页
    2.1 生物质气化原理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生物质的干燥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生物质的热裂解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氧化反应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还原反应第30-31页
    2.2 生物质气化工艺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空气气化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氧气气化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水蒸气气化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氢气气化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空气(氧气)-水蒸气混合气化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干馏气化第32页
    2.3 生物质固定床气化设备与工作原理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上吸式气化炉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单段下吸式气化炉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两段下吸式气化炉第33-34页
    2.4 两级下吸式生物质气化实验平台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两级下吸式生物质气化炉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旋风分离器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换热器设计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储气罐设计第37-39页
第三章 两级下吸式生物质气化实验第39-59页
    3.1 原料的元素分析与工业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3.2 原料的热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3.3 实验装置第41-43页
    3.4 实验方法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启动前准备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启动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进行气化实验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停机第44-45页
    3.5 产物的测定与表征第45-46页
    3.6 气化性能参数的计算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气体热值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气体产率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气化效率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当量比ER第47页
    3.7 气化过程的热力学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3.8 单级下吸式气化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8.1 原料含水率对气化气组成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8.2 当量比ER对单级进气还原区温度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8.3 当量比ER对单级进气气体组成、气化效率及低位热值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8.4 当量比ER对单级进气焦油含量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3.9 两级下吸式气化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9.1 空气预热温度的选取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9.2 当量比ER对两级进气还原区温度的影响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9.3 当量比ER对两级进气气体组成、气化效率及低位热值的影响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9.4 当量比ER对两级进气焦油含量的影响第57页
    3.10 本章小结第57-59页
第四章 生物油模化物加氢模拟研究第59-75页
    4.1 Aspen Plus简介第59页
    4.2 生物油模型化合物的加氢原理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模型化合物的选择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动力学方程第60-61页
    4.3 生物油加氢模型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模型建立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物性方法选择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Fortran子程序第64-65页
    4.4 模型分析第65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温度和压力对生物油模型化合物加氢的影响第66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加氢系统的物料和能量参数第71-73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3-75页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5-77页
    5.1 全文总结第75-76页
    5.2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第76页
    5.3 建议与展望第76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3-84页
致谢第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STM32的永磁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及其在绕线机上的应用
下一篇:基于机器视觉的花生种子自动识别系统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