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课题来源、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聚碳酸酯材料概述 | 第9-13页 |
1.2.1 聚碳酸酯水解机理 | 第11页 |
1.2.2 聚碳酸酯紫外线降解类型 | 第11页 |
1.2.3 聚碳酸酯紫外线降解机理 | 第11-13页 |
1.3 聚碳酸酯表面透明耐磨涂层 | 第13-17页 |
1.3.1 聚硅氧烷类耐磨涂层 | 第13-15页 |
1.3.2 含丙烯酸的紫外光固化耐磨涂层 | 第15-16页 |
1.3.3 聚氨酯类耐磨涂层 | 第16页 |
1.3.4 无机涂层 | 第16-17页 |
1.4 聚碳酸酯表面透明耐磨涂层的紫外吸收功能 | 第17-19页 |
1.4.1 紫外线吸收剂的种类 | 第17页 |
1.4.2 紫外线吸收剂的种类 | 第17-19页 |
1.4.3 无机紫外线吸收剂 | 第19页 |
1.5 聚碳酸酯表面透明耐磨涂层涂装工艺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1-30页 |
2.1 原料和仪器 | 第21-22页 |
2.1.1 原料 | 第21页 |
2.1.2 仪器 | 第21-22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2.1 硅氧烷改性硅溶胶基料的制备 | 第22页 |
2.2.2 含聚碳酸酯链段聚合物的制备 | 第22页 |
2.2.3 涂料的制备 | 第22-23页 |
2.2.4 涂料的施工工艺 | 第23页 |
2.3 涂层性能与表征 | 第23-30页 |
2.3.1 涂层的附着力 | 第23-25页 |
2.3.2 涂层的透光率和雾度 | 第25-26页 |
2.3.3 涂层耐磨性能 | 第26-27页 |
2.3.4 涂层耐紫外线辐照性能 | 第27页 |
2.3.5 涂层耐水煮性能 | 第27页 |
2.3.6 涂层耐湿热性能 | 第27页 |
2.3.7 涂层耐化学溶剂 | 第27-28页 |
2.3.8 涂层耐盐雾性能 | 第28页 |
2.3.9 涂层高低温冲击性能 | 第28页 |
2.3.10 红外吸收光谱 | 第28页 |
2.3.11 含聚碳酸酯链段聚合物中异氰酸酯基的测定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48页 |
3.1 聚碳酸酯表面处理工艺选择 | 第30页 |
3.2 硅氧烷改性硅溶胶基料的制备 | 第30-40页 |
3.2.1 硅氧烷单体的选择 | 第30-34页 |
3.2.2 硅溶胶的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2.3 反应体系pH值对基料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2.4 不同催化剂对基料的影响 | 第36页 |
3.2.5 硅氧烷单体水解工艺对制备基料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2.6 除水工艺对基料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3.2.7 硅氧烷改性硅溶胶基料表征 | 第39-40页 |
3.3 含聚碳酸酯链段聚合物的制备 | 第40-43页 |
3.3.1 含聚碳酸酯链段聚合物制备配方和工艺流程 | 第40-41页 |
3.3.2 含聚碳酸酯链段聚合物制备过程中溶剂的选择以及去除 | 第41页 |
3.3.3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与聚碳酸酯二醇的比例对分子量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3.4 反应条件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3.3.5 含聚碳酸酯链段聚合物的表征 | 第43页 |
3.4 紫外线吸收剂 | 第43-45页 |
3.4.1 纳米氧化钛的制备 | 第44页 |
3.4.2 不同紫外线吸收剂制备涂层性能对比 | 第44-45页 |
3.5 涂料的制备 | 第45-48页 |
3.5.1 聚碳酸酯透明件透明耐磨涂料的配方 | 第45页 |
3.5.2 涂层耐磨性能的影响因素 | 第45-46页 |
3.5.3 涂层耐水煮性能的影响因素 | 第46页 |
3.5.4 涂层耐紫外线辐照性能影响因素 | 第46页 |
3.5.5 其他影响涂层性能的因素 | 第46-47页 |
3.5.6 涂层的表征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测试结果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49-50页 |
5.1 结论 | 第49页 |
5.2 不足与展望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