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外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研究和实践进展 | 第12-14页 |
1.3.2 国内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研究和实践进展 | 第14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补偿基础理论 | 第19-25页 |
2.1 生态补偿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1.1 生态学意义上的概念 | 第19页 |
2.1.2 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 | 第19页 |
2.1.3 社会学、管理学意义上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2 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基础 | 第20-22页 |
2.2.1 经济外部性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2 公共产品理论 | 第21页 |
2.2.3 生态资本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 生态补偿基本原则 | 第22页 |
2.4 生态补偿方式与类型 | 第22-23页 |
2.5 生态补偿标准 | 第23-2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徐堰河柏条河饮用水水源地现状分析 | 第25-36页 |
3.1 徐堰河柏条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概况 | 第25-29页 |
3.1.1 徐堰河柏条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范围 | 第25-26页 |
3.1.2 研究对象的范围 | 第26页 |
3.1.3 成都市自来水六厂概况 | 第26-27页 |
3.1.4 生态环境概况 | 第27页 |
3.1.5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7-29页 |
3.2 徐堰河柏条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质状况分析 | 第29-34页 |
3.2.1 水质监测情况 | 第29-33页 |
3.2.2 水源污染原因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4章 徐堰河柏条河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| 第36-53页 |
4.1 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的确定 | 第36页 |
4.1.1 补偿主体的确定 | 第36页 |
4.1.2 补偿客体的确定 | 第36页 |
4.2 生态补偿标准确定 | 第36-45页 |
4.2.1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4.2.2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 | 第37-43页 |
4.2.3 按生态保护受益者获得生态服务的价值计算 | 第43-44页 |
4.2.4 不同补偿标准的对比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4 生态补偿的方式 | 第45-49页 |
4.4.1 政策补偿 | 第45-46页 |
4.4.2 资金补偿 | 第46页 |
4.4.3 智力补偿 | 第46-47页 |
4.4.4 生态搬迁 | 第47页 |
4.4.5 建立“造血型”生态补偿 | 第47-49页 |
4.5 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 | 第49-50页 |
4.5.1 政府财政转移支付 | 第49页 |
4.5.2 收取水源环境保护成本 | 第49页 |
4.5.3 征收生态补偿税费 | 第49-50页 |
4.6 生态补偿机制保障体系的建立 | 第50-51页 |
4.6.1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 | 第50页 |
4.6.2 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监管体系 | 第50页 |
4.6.3 建立生态补偿的社会保障 | 第50-51页 |
4.6.4 建立生态补偿的组织保障 | 第5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结论和建议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