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初期雨水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5-18页 |
1.3 初期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| 第18页 |
1.4 论文研究意义、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8-21页 |
1.4.1 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8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4.3 研究主要思路 | 第19页 |
1.4.4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城市地表雨水径流污染 | 第21-26页 |
2.1 概述 | 第21页 |
2.2 城市地表雨水径流污染物来源及种类 | 第21-23页 |
2.2.1 城市地表雨水径流污染来源 | 第21-22页 |
2.2.2 城市地表雨水径流污染物种类 | 第22-23页 |
2.3 城市地表雨水径流水质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3.1 地表雨水径流水质指标 | 第23页 |
2.3.2 地表雨水径流水质变化规律 | 第23-24页 |
2.4 城市地表径流的污染过程 | 第24-25页 |
2.4.1 地表径流污染物集聚 | 第24页 |
2.4.2 地表径流污染物冲刷 | 第24-25页 |
2.4.3 地表径流污染物输送 | 第25页 |
2.5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过程控制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雨水控制渠水动力学过程理论分析 | 第26-32页 |
3.1 明渠均匀流 | 第26页 |
3.2 明渠均匀流中污染物输移离散过程理论分析 | 第26-31页 |
3.2.1 扩散和输移 | 第26-28页 |
3.2.2 一维纵向离散方程 | 第28-29页 |
3.2.3 宽浅矩形断面明渠的离散方程和水力参数 | 第29-30页 |
3.2.4 离散系数理论公式的确定 | 第30-31页 |
3.3 雨水控制渠水动力学特征 | 第31页 |
3.3.1 雨水控制渠水流流态 | 第31页 |
3.3.2 雨水控制污染物输移扩散主要形式 | 第3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试验模型设计及试验方法 | 第32-40页 |
4.1 试验模型设计 | 第32-37页 |
4.1.1 模型相似准数及比尺 | 第32页 |
4.1.2 模型材质 | 第32页 |
4.1.3 模型参数设计 | 第32-33页 |
4.1.4 试验模型平面设计 | 第33-34页 |
4.1.5 试验模型工艺与制作 | 第34-35页 |
4.1.6 装置运行调试和参数率定 | 第35-37页 |
4.1.7 试验运行工况 | 第37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37-39页 |
4.2.1 试验内容 | 第37-38页 |
4.2.2 试验所需仪器和设备 | 第38页 |
4.2.3 试验试剂的选择 | 第38-3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5章 雨水控制渠中污染物离散过程分析 | 第40-58页 |
5.1 污染物输移离散过程试验分析 | 第40-49页 |
5.1.1 恒定流污染物离散过程试验分析 | 第40-44页 |
5.1.2 非恒定流污染物离散过程试验分析 | 第44-49页 |
5.1.3 恒定流-非恒定流污染物离散试验过程对比分析 | 第49页 |
5.2 雨水控制渠离散系数 | 第49-54页 |
5.2.1 一维瞬时(面)源离散方程 | 第49-50页 |
5.2.2 离散系数求解方法 | 第50-51页 |
5.2.3 离散系数计算成果 | 第51-54页 |
5.3 恒定流和非恒定流离散系数相关性分析 | 第54-56页 |
5.4 恒定流试验离散系数与理论公式对比分析 | 第5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6章 非恒定流离散系数类比分析 | 第58-64页 |
6.1 雨水控制渠离散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8-59页 |
6.2 量纲分析 | 第59-60页 |
6.3 雨水控制渠π方程数值计算 | 第60-63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结论与讨论 | 第64-66页 |
研究结论 | 第64-65页 |
问题讨论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