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7-16页 |
第一节 徽州民居与徽州木雕概述 | 第7-12页 |
一、民居——围着桑树唱出来的民歌 | 第7-8页 |
二、徽州——徽州民居所依存的家园 | 第8-10页 |
三、徽州民居——徽州民俗气场的物化表现 | 第10-11页 |
四、徽州木雕——徽州民居中的装饰构件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前人研究现状与本文研究意义 | 第12-16页 |
一、前人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二、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形态构成 | 第16-33页 |
第一节 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材质形态 | 第16-21页 |
一、作为民俗符号的木头材质 | 第16-18页 |
二、木狮和石狮的异趣 | 第18-19页 |
三、木头材质背后的民俗信息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纹样形态 | 第21-30页 |
一、徽州木雕常见纹样分类 | 第21-24页 |
二、相似造型背后的意义关联 | 第24-26页 |
三、其他艺术形式认知背景下的纹样表意 | 第26-30页 |
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构图布局 | 第30-33页 |
一、满密布局,不留余白 | 第30-32页 |
二、人大于屋,树高于山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民俗审美属性 | 第33-52页 |
第一节 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民俗情境 | 第33-34页 |
一、置身民俗场看徽州木雕 | 第33-34页 |
二、走进"情境"看徽州木雕 | 第34页 |
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审美功利性 | 第34-39页 |
一、与民间宗教的背离 | 第34-37页 |
二、间接功利性 | 第37-39页 |
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民俗象征性 | 第39-45页 |
一、巫术思维下的象征 | 第39-41页 |
二、象征吉祥即为美 | 第41-45页 |
第四节 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表意多义性与多重性 | 第45-52页 |
一、单独图像元素的多义表意 | 第45-50页 |
二、图像元素组合的多重表意 | 第50-52页 |
第三章 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民俗审美价值 | 第52-69页 |
第一节 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双重价值 | 第52-55页 |
一、民俗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并存 | 第52-53页 |
二、民俗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融合 | 第53页 |
三、空间:探讨双重价值的路径 | 第53-55页 |
第二节 情境分析之一:徽州木雕对空间感的营造作用 | 第55-60页 |
一、利用位置对空间感的营造 | 第55-58页 |
二、利用光线对空间感的营造 | 第58-60页 |
第三节 情境分析之二:徽州木雕对空间及空间使用者关系的提示意义 | 第60-69页 |
一、对宾主关系的提示 | 第61-63页 |
二、对长幼关系的提示 | 第63-65页 |
三、对尊卑关系的提示 | 第65-66页 |
四、对人际氛围的提示 | 第66-69页 |
结语 | 第69-74页 |
注释 | 第74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后记 | 第81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