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0页 |
1.1 小麦赤霉病与禾谷镰刀菌简述 | 第10-11页 |
1.1.1 小麦赤霉病简述 | 第10页 |
1.1.2 禾谷镰刀菌生活史简介 | 第10-11页 |
1.1.3 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 | 第11页 |
1.2 禾谷镰刀菌中与真菌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1 禾谷镰刀菌中与ZEA合成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禾谷镰刀菌中DON合成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3 涉及到真菌毒素生物合成的其它基因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微管蛋白基因研究概述 | 第16-18页 |
1.3.1 微管蛋白基因简介 | 第16-17页 |
1.3.2 微管蛋白在不同物种中的数量及功能差异 | 第17-18页 |
1.3.3 禾谷镰刀菌中β-tubulin基因功能分化研究现状 | 第18页 |
1.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两个微管蛋白缺失及受损后对菌体体内体外产毒的影响 | 第20-33页 |
2.1 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20-21页 |
2.1.1 材料 | 第20页 |
2.1.2 试剂(盒)与酶 | 第20页 |
2.1.3 主要试剂配方 | 第20页 |
2.1.4 仪器 | 第20-21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1-26页 |
2.2.1 Fgtub1和Fgtub2突变体液培产毒测定 | 第21-22页 |
2.2.1.1 样品制备 | 第21页 |
2.2.1.2 产毒测定 | 第21页 |
2.2.1.3 麦角碱测定 | 第21-22页 |
2.2.2 Fgtub1,Fgtub2突变体大米产毒测定 | 第22页 |
2.2.3 小麦穗接种实验 | 第22-23页 |
2.2.4 Fgtub1,Fgtub2突变体单籽粒毒素检测 | 第23页 |
2.2.5 玉米须接种实验 | 第23页 |
2.2.6 TRI基因表达测定 | 第23-26页 |
2.2.6.1 样品制备 | 第23页 |
2.2.6.2 RNA快速提取 | 第23-24页 |
2.2.6.2 RNA样品反转录 | 第24-25页 |
2.2.6.4 qRT-PCR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3页 |
2.3.1 Fgtub1,Fgtub2突变体液培产毒及大米产毒测定 | 第26-27页 |
2.3.2 植物侵染实验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3.3 Fgtub1,Fgtub2突变体中TRI基因表达量测定 | 第28-29页 |
2.3.4 两个β–tubulin对微管抑制剂的敏感性差异 | 第29-30页 |
2.3.5 Nocodazole处理后PH-1和Fgtub1缺失突变体体外产毒及TRI基因表达 | 第30-31页 |
2.3.6 Fgtub1,Fgtub2以及Nocodazole处理PH-1后其体内产毒测定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β-微管蛋白对Tri1及Tri12表达和运动的影响 | 第33-42页 |
3.1 材料和试剂 | 第33-35页 |
3.1.1 材料 | 第33页 |
3.1.2 试剂(盒)与酶 | 第33页 |
3.1.3 主要试剂配方 | 第33-35页 |
3.2 仪器 | 第35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35-38页 |
3.3.1 PCR扩增TRI1/TRI12基因序列 | 第35页 |
3.3.2 酵母转化TRI1/TRI12基因序列与pFL2质粒 | 第35-36页 |
3.3.3 酵母转化子检测并提取质粒 | 第36页 |
3.3.4 电击转化质粒到大肠杆菌 | 第36-37页 |
3.3.5 大肠杆菌质粒检测及提取 | 第37页 |
3.3.6 PH-1,Fgtub1和Fgtub2缺失突变体中TRI1/TRI12基因表达转化子获得 | 第37-38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2页 |
3.4.1 Fgtub1,Fgtub2突变体及微管抑制剂处理PH-1后Tri1表达情况 | 第38-39页 |
3.4.2 Fgtub1,Fgtub2突变体及微管抑制剂处理PH-1后Tri12表达与运动 | 第39-42页 |
第四章 FgTUB2与核分裂有关 | 第42-44页 |
4.1 材料试剂与仪器 | 第42页 |
4.1.1 材料 | 第42页 |
4.1.2 主要试剂配方 | 第42页 |
4.1.3 仪器 | 第42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42页 |
4.2.1 FgTub2-RFP与核共定位观察样品制备 | 第42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44页 |
第五章 全文总结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