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8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内容与结构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2-25页 |
·文献检索与调查法 | 第22页 |
·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法 | 第22-23页 |
·比较分析法 | 第23页 |
·数学建模 | 第23-24页 |
·具体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| 第25-2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2章 创意产业聚集研究综述 | 第28-44页 |
·早期创意产业聚集问题的研究 | 第28-30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的成因研究 | 第30-36页 |
·创意生境(creative milieu) | 第30-31页 |
·基于城市视角的创意产业聚集研究 | 第31-35页 |
·创意阶层(creative class)研究 | 第35-36页 |
·基于信息交互形式视角的探讨 | 第36-39页 |
·基于空间区位的探讨 | 第39-40页 |
·基于促进区域发展作用的探讨 | 第40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3章 创意产业的聚集:创意属性与城市属性的双向匹配 | 第44-66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的成因 | 第44-47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成因研究的本质 | 第44-45页 |
·当前的成因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45页 |
·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对当前研究的作用 | 第45-47页 |
·对创意的概念性探讨 | 第47-49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的形成与现代属性因素 | 第47-48页 |
·创意的属性与创意产业聚集的实现 | 第48-49页 |
·具有实践性导向的创意发生机制 | 第49-53页 |
·认识的过程 | 第50-51页 |
·创意的过程 | 第51-53页 |
·创意生成机制衍生的创意内在性要求 | 第53-56页 |
·创意对时间的二重要求 | 第53-54页 |
·创意对时间的绝对要求 | 第53-54页 |
·创意对时间的质量要求 | 第54页 |
·创意的强信息流要求 | 第54-55页 |
·创意的不可规定性(泛作业性) | 第55-56页 |
·市场是创意赖以产业化的经济基础 | 第56-59页 |
·原始的创意活动 | 第57-58页 |
·市场规模与创意的产业化进程 | 第58-59页 |
·创意产业的聚集倾向——创意向城市聚拢 | 第59-65页 |
·城市的经济本质——市场的聚合体 | 第60-61页 |
·现代城市引发的几种重要经济现象 | 第61-63页 |
·创意产业具有向城市聚集的内在运行趋势 | 第63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4章 基因型频率、合适度与创意产业聚集的形态特征 | 第66-97页 |
·城市对创意产业聚集发展模式的选择 | 第66-70页 |
·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的创意产业聚集实践及问题 | 第66-68页 |
·基于中国本土案例的创意产业聚集经验和问题 | 第68-69页 |
·当前创意产业聚集模式的探索 | 第69-70页 |
·基于创意产业聚集属性所提出的观察视角 | 第70-72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的属性 | 第71页 |
·创意产业属性提出的研究视角 | 第71-72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的自然选择现象 | 第72-75页 |
·聚集区内创意企业的自然选择 | 第73-74页 |
·创意企业的三种选择 | 第74-75页 |
·基于Castle—Hardy—Weinberg定理的创意产业聚集稳定形态 | 第75-82页 |
·创意产业的基因、基因型和表现型 | 第76-77页 |
·创意企业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 | 第77-79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的Castle—Hardy—Weinberg定理 | 第79-82页 |
·基于适合度的创意产业聚集自然选择模型 | 第82-94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的适合度分析 | 第82-84页 |
·简单的创意企业自然选择 | 第84-85页 |
·创意企业自然选择的一般模型 | 第85-87页 |
·对纯合体的创意企业选择 | 第87-88页 |
·对杂合体的创意企业选择 | 第88-89页 |
·对纯合隐性致死基因的创意企业选择 | 第89-91页 |
·创意企业自然选择的基础定理 | 第91-93页 |
·对以上模型的讨论 | 第93-9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4-97页 |
第5章 排斥性原理、生态因子与创意产业聚集的规模分析 | 第97-120页 |
·基于量上发展的创意产业园区出现的问题 | 第97-98页 |
·基于种群生态学的创意产业聚集区内企业关系 | 第98-104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区内企业间关系的基本形式 | 第98-100页 |
·不同种间关系对企业种群增长作用的一般数学表达方法 | 第100-102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区种间关系中的食物因子与竞争排斥 | 第102-104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内的生态位 | 第104-111页 |
·创意企业的生态位 | 第104-107页 |
·创意企业生态位特征的测度 | 第107-111页 |
·生态位特征的测度带来的启示 | 第111页 |
·创意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种间竞争数学模型及竞争结果的理论分析 | 第111-118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的Lotka-Volterra竞争模型的经济学含义 | 第111-113页 |
·竞争结局分析 | 第113-117页 |
·竞争结局分析带来的讨论 | 第117-11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8-120页 |
第6章 创意产业聚集的毒理分析 | 第120-143页 |
·创意空间缩窄的困扰 | 第120-122页 |
·对问题的归纳及梳理 | 第122-124页 |
·政策调整成为重要的解决思路 | 第122-123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的病变 | 第123-124页 |
·创意产业园区的毒素与环境污染 | 第124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的生态毒理动力学基本模型 | 第124-129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区的毒素入侵基本模型 | 第125-128页 |
·基于外界毒素入侵路径的模型转换 | 第128-129页 |
·基于生态毒理动力学基本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| 第129-133页 |
·基本模型对毒素作用机理的揭示 | 第129-131页 |
·创意产业聚集区毒素进入的路径分析 | 第131-132页 |
·创意企业作为创意园区核心的病变 | 第132-133页 |
·M50的发展困境与出路——一个创意园区的案例分析 | 第133-139页 |
·M50:制度变迁中的意外转型 | 第134页 |
·M50困境中发展——竞争力与毒素入侵的博弈 | 第134-138页 |
·M50对创意产业聚集的启示 | 第138-1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9-143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3-149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44-147页 |
·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| 第147-1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9-16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| 第162-164页 |
致谢 | 第164-1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