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自然科学总论论文--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--自然科学史论文

“陪都时期”对重庆科技思想发展和传播的影响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绪论第10-14页
第1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传播第14-26页
    1.1 科技发展的四种动力学模型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理性模型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竞争模型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社会-文化模型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拓展性转译模型第17-18页
    1.2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三个维度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科学知识社会学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科学技术与社会价值、文化观念和集体心理之间的关系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科学技术民主化的探索第20页
    1.3 影响科技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因素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政治因素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经济因素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科技政策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文化传媒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军事第24-26页
第2章 陪都时期重庆较战前的变化第26-33页
    2.1 国民政府迁渝及重庆的整体变化第26页
    2.2 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涌入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科研机构的迁入和建立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科学技术团体的迁入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高校内迁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高素质人才迁渝后重庆的变化第28-29页
    2.3 社会经济方面的改变第29-30页
    2.4 国民政府科技战略及科技政策第30-31页
    2.5 民众接受知识模式的深入和增加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迁渝高校的“民需”模式——以战时复旦大学为例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陪都时期重庆书店、图书馆的发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陪都时期重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第32-33页
第3章 陪都时期重庆科技发展和传播第33-42页
    3.1 科技政策第33页
    3.2 经济第33-34页
    3.3 内迁科研机构团体第34-35页
    3.4 内迁高校第35-36页
    3.5 战时图书馆第36-37页
    3.6 战时民间力量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民间实业家卢作孚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民间教育人士第38-39页
    3.7 民众生活第39-42页
第4章 陪都对战后重庆科技发展和传播的影响第42-47页
    4.1 政治方面第42-43页
    4.2 经济第43-44页
    4.3 军工企业第44页
    4.4 高校、科研机构和团体第44-45页
    4.5 博物馆、图书馆、科技馆第45-46页
    4.6 民众生活第46-47页
第5章 结语第47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1页
致谢第51-53页
发表论文第53页

论文共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26RFa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
下一篇:物理主义应如何看待知识论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