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蚕桑论文--桑论文--桑树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

湖桑32号抗病突变体—莒选1号的抗病机制研究

中文摘要第9-11页
Abstract第11-13页
1.前言第14-30页
    1.1 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第14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植物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1 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2 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遗传模式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植物抗病基因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1 植物抗病基因的分类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2 抗病基因的作用机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植物抗病信号传导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1 SA信号传导途径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2 JA信号传导途径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3 钙离子(Ca2+)信号转导途径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4 活性氧(ROS)信号转导途径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桑树抗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第23-24页
    1.2 植物抗病突变体的研究进展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植物抗病细胞突变体的筛选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植物类病变坏死突变体发生机制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植物正常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失控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植物新陈代谢的紊乱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3 植物抗病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4 植物抗病机制中信号因子的参与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5 环境因素的影响第28页
    1.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8-30页
2.材料与方法第30-47页
    2.1 材料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植物材料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菌株和载体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主要试剂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PCR引物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主要仪器第32页
    2.2 方法第32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莒选1号抗病性鉴定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病原细菌的接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病原真菌的接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莒选1号与湖桑32号的形态特征观察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莒选1号与湖桑32号叶片扫描电镜观察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莒选1号与湖桑32号植株染色体倍性观察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1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制片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2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镜检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SSR标记分析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.1 桑树基因组DNA提取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.2 引物筛选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.3 SSR-PCR反应体系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.4 SSR-PCR扩增程序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.5 电泳及拍照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莒选1号和湖桑32号转录组测序文库的构建和测序分析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1 总RNA的提取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2 转录组文库构建及测序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3 测序数据处理过滤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4 Denovo组装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5 基因表达量计算及功能注释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6 Unigene的CDS预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7 Unigene的TF编码能力预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8 差异表达基因检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9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10 植物抗病基因预测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-PCR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7.1 RNA的提取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7.2 RNA的纯化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7.3 mRNA的荧光定量PCR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桑树类甜蛋白基因(Mul-TLP)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.1 Trizol法提取桑树总RNA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.2 mRNA的反转录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.3 Mul-TLP基因的PCR扩增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.4 目的片段的回收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.5 Mul-TLP扩增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.6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.7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.8 阳性克隆鉴定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.9 Mul-TLP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9 Mul-TLP的功能分析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9.1 Mul-TLP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9.2 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的制备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9.3 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的转化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9.4 转化拟南芥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9.5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与鉴定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9.6 转Mul-TLP基因拟南芥表型分析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9.7 拟南芥植株接种PstDC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9.8 PstDC3000的CFU值测定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9.9 拟南芥植株接种灰霉菌第46-47页
3.结果与分析第47-75页
    3.1 莒选1号的抗病性鉴定第47页
    3.2 莒选1号与湖桑32号的表型差异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3.3 莒选1号与湖桑32号的叶片微观差异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3.4 湖桑抗病突变体—莒选1号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第50页
    3.5 湖桑32号与莒选1号遗传多态性的SSR标记分析第50页
    3.6 莒选1号和湖桑32号转录组差异分析第50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估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Denovo组装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Unigene的功能注释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转录本GO功能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5 莒选1号和湖桑32号转录组差异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7 植物抗病基因预测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6.8 转录因子的预测及差异表达分析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9 差异表达基因的差异显著性验证第66-67页
    3.7 桑树类甜蛋白基因Mul-TLP的功能研究第67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Mul-TLP基因的克隆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Mul-TLP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.2.1 Mul-TLP所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基本理化性质分析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.2.2 Mul-TLP基因的进化分析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桑树Mul-TLP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.3.1 Mul-TLP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.3.2 转Mul-TLP拟南芥的获得及鉴定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.3.3 转Mul-TLP基因拟南芥表型分析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.3.4 转Mul-TLP基因拟南芥对PstDC3000的抗性分析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.3.5 转Mul-TLP基因拟南芥对灰霉菌的抗性分析第74-75页
4.讨论第75-78页
    4.1 莒选1号的抗病机制第75-76页
    4.2 Mul-TLP基因的生物功能和抗病机制第76-78页
5.结论第78-79页
参考文献第79-86页
致谢第86-8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第88页

论文共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桑椹花青素合成相关miRNAs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
下一篇:复合蛋白KT67替代鱼粉对花鲈生长、消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