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选题的来源 | 第9-14页 |
1.1.1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| 第9-12页 |
1.1.2 地震灾害及抗震设计 | 第12-14页 |
1.2 加强层的作用机理 | 第14-16页 |
1.3 国内外对加强层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分析方法简述 | 第21-27页 |
2.1 反应谱分析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3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| 第23-27页 |
第三章 工程实例建模 | 第27-37页 |
3.1 工程实例概况 | 第27-28页 |
3.2 建立模型所用数据 | 第28-30页 |
3.3 建立模型 | 第30-32页 |
3.4 模型反应谱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5 模型反应谱分析数据与工程实测数据对比 | 第34-3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加强层数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| 第37-71页 |
4.1 不同数目加强层对比模型的建立 | 第37-38页 |
4.2 不同数目加强层模型的周期对比 | 第38-40页 |
4.3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40-62页 |
4.3.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地震波的选取 | 第40-42页 |
4.3.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中结构模型的塑性铰滞回模型 | 第42-43页 |
4.3.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构模型顶点位移 | 第43-45页 |
4.3.4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构模型层间位移角分布 | 第45-50页 |
4.3.5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构模型层间剪力分布 | 第50-58页 |
4.3.6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构模型构件承担剪力比 | 第58-62页 |
4.4 结构模型静力弹塑性分析 | 第62-68页 |
4.4.1 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构模型性能点特性 | 第62-64页 |
4.4.2 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构模型层间位移角分布 | 第64-66页 |
4.4.3 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构塑性铰分布 | 第66-6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8-71页 |
第五章 加强层设置方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| 第71-93页 |
5.1 不同加强层设置方式结构模型的建立 | 第71-73页 |
5.2 腰桁架加强层与伸臂桁架加强层 | 第73-74页 |
5.3 不同加强层设置方式结构模型周期对比 | 第74-75页 |
5.4 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75-86页 |
5.4.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构模型顶点位移 | 第75-76页 |
5.4.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构模型层间位移角分布 | 第76-80页 |
5.4.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构模型层间剪力分布 | 第80-84页 |
5.4.4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构模型构件承担剪力比 | 第84-86页 |
5.5 结构模型静力弹塑性分析 | 第86-91页 |
5.5.1 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构模型性能点特性 | 第86-87页 |
5.5.2 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构模型层间位移角分布 | 第87-89页 |
5.5.3 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构模型塑性铰分布 | 第89-91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3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