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1.1 城镇化及其产业转型 | 第12-14页 |
1.1.2 《西安宣言》对研究周边环境的作用 | 第14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框架 | 第17-18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以文物建筑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周边环境概述 | 第20-30页 |
2.1 相关概念及界定 | 第20-22页 |
2.1.1 以文物建筑为核心的旅游景区 | 第20-21页 |
2.1.2 周边环境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1.3 协调性的概念 | 第22页 |
2.2 周边环境的重要性 | 第22-24页 |
2.2.1 自身的脆弱性 | 第22-23页 |
2.2.2 对文物建筑本体的保护 | 第23页 |
2.2.3 美学价值 | 第23页 |
2.2.4 宣传作用 | 第23-24页 |
2.3 研究范围的界定原则 | 第24-26页 |
2.3.1 国际上文物建筑周边环境范围界定原则和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3.2 国内文物建筑周边环境范围界定原则和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4 案例选择及分类 | 第26-28页 |
2.4.1 周边环境的分类 | 第26-27页 |
2.4.2 案例选择 | 第27-2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周边环境为自然景观的景区模式 | 第30-44页 |
3.1 定义 | 第30页 |
3.2 晋祠案例分析 | 第30-37页 |
3.2.1 概况 | 第30-32页 |
3.2.2 主要价值构成要素 | 第32-33页 |
3.2.3 保护与利用情况 | 第33-34页 |
3.2.4 景观协调性研究 | 第34-37页 |
3.3 晋城青莲寺案例分析 | 第37-41页 |
3.3.1 概况 | 第37-38页 |
3.3.2 主要价值构成要素 | 第38-39页 |
3.3.3 保护与利用情况 | 第39-40页 |
3.3.4 景观协调性研究 | 第40-4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4页 |
第四章 周边环境为历史景观的景区模式 | 第44-58页 |
4.1 定义 | 第44-45页 |
4.2 乔家大院案例 | 第45-50页 |
4.2.1 概况 | 第45-46页 |
4.2.2 主要价值构成要素 | 第46页 |
4.2.3 保护与利用情况 | 第46-48页 |
4.2.4 景观协调性研究 | 第48-50页 |
4.3 大阳汤帝庙案例分析 | 第50-55页 |
4.3.1 概况 | 第50-52页 |
4.3.2 主要价值构成要素 | 第52-53页 |
4.3.3 保护与利用情况 | 第53-54页 |
4.3.4 景观协调性研究 | 第54-5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8页 |
第五章 周边环境为现代景观的景区模式 | 第58-70页 |
5.1 定义 | 第58页 |
5.2 广仁王庙 | 第58-63页 |
5.2.1 概况 | 第58-60页 |
5.2.2 主要价值构成要素 | 第60页 |
5.2.3 保护与利用情况 | 第60页 |
5.2.4 景观协调性研究 | 第60-63页 |
5.3 应县木塔案例分析 | 第63-67页 |
5.3.1 概况 | 第63页 |
5.3.2 主要构成要素 | 第63-64页 |
5.3.3 保护与利用情况 | 第64-65页 |
5.3.4 景观协调性研究 | 第65-6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7-7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4页 |
6.1 结论 | 第70-71页 |
6.2 周边环境设计的原则 | 第71-72页 |
6.3 展望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附录图标索引 | 第78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