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符号说明 | 第4-7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0页 |
| 1 引言 | 第11-19页 |
| 1.1 元宝枫功能成分的研究 | 第11-16页 |
| 1.1.1 元宝枫功能成分药理功效 | 第11-13页 |
| 1.1.2 元宝枫主要功能成分 | 第13-14页 |
| 1.1.3 元宝枫主要功能成分测定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1.2 元宝枫研究概况 | 第16-18页 |
| 1.2.1 元宝枫资源分布 | 第16页 |
| 1.2.2 元宝枫综合研究 | 第16-18页 |
| 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5页 |
| 2.1 试验材料 | 第19-21页 |
| 2.2 试验方法 | 第21-25页 |
| 2.2.1 材料的采集 | 第21页 |
| 2.2.2 元宝枫叶中功能成分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| 2.2.3 元宝枫叶片形态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| 2.2.4 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| 第23-25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44页 |
| 3.1 元宝枫叶中功能成分含量差异及动态变化 | 第25-28页 |
| 3.1.1 不同品系元宝枫叶生长季内总黄酮的含量比较 | 第25-26页 |
| 3.1.2 不同品系元宝枫叶生长季内绿原酸的含量比较 | 第26-27页 |
| 3.1.3 元宝枫叶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| 第27页 |
| 3.1.4 元宝枫叶绿原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| 第27-28页 |
| 3.2 元宝枫叶采摘时期的选择 | 第28-29页 |
| 3.2.1 黄酮类元宝枫叶的采收时期 | 第28-29页 |
| 3.2.2 绿原酸类元宝枫叶的采收时期 | 第29页 |
| 3.3 元宝枫叶片形态差异及变化 | 第29-36页 |
| 3.3.1 不同品系元宝枫叶叶面积差异比较及变化 | 第29-31页 |
| 3.3.2 不同品系元宝枫叶叶柄长差异比较及变化 | 第31-32页 |
| 3.3.3 不同品系元宝枫叶叶基角差异比较及变化 | 第32-33页 |
| 3.3.4 不同品系元宝枫叶叶长差异比较及变化 | 第33-34页 |
| 3.3.5 不同品系元宝枫叶叶宽差异比较及变化 | 第34-35页 |
| 3.3.6 不同品系元宝枫叶叶裂长差异比较及变化 | 第35-36页 |
| 3.3.7 不同品系元宝枫叶叶裂宽差异比较及变化 | 第36页 |
| 3.4 元宝枫叶片形态和功能成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6-38页 |
| 3.4.1 总黄酮含量与叶片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3.4.2 绿原酸含量与叶片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3.5 元宝枫叶片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| 第38-41页 |
| 3.5.1 元宝枫叶形态及功能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| 第38-40页 |
| 3.5.2 元宝枫品系的聚类分析和分类研究 | 第40-41页 |
| 3.6 优质食用元宝枫品系的选择 | 第41-43页 |
| 3.7 食赏兼用元宝枫品系的选择 | 第43-44页 |
| 4 讨论 | 第44-48页 |
| 4.1 不同品系元宝枫叶中功能成分含量差异的原因 | 第44页 |
| 4.2 元宝枫叶片形态对功能成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4.3 元宝枫叶片形态和功能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5页 |
| 4.4 食用元宝枫采收时期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| 4.5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元宝枫品系的分类 | 第46-47页 |
| 4.6 观赏与食用兼具元宝枫品系的选择 | 第47-48页 |
| 5 结论 | 第48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-57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7-58页 |
| 附图说明 | 第58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