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| 第11-12页 |
1.2 餐厨垃圾常用处理技术 | 第12-14页 |
1.2.1 物理填埋 | 第13页 |
1.2.2 好氧堆肥 | 第13页 |
1.2.3 焚烧 | 第13页 |
1.2.4 饲料化 | 第13-14页 |
1.2.5 厌氧发酵 | 第14页 |
1.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4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2 实验材料仪器与研究方法 | 第17-24页 |
2.1 实验材料的采集与预处理 | 第17-18页 |
2.1.1 材料来源 | 第17页 |
2.1.2 材料理化性质 | 第17页 |
2.1.3 材料预处理 | 第17-18页 |
2.2 实验仪器与常用药剂 | 第18-19页 |
2.2.1 实验仪器 | 第18页 |
2.2.2 常用药剂及配置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19-24页 |
2.3.1 实验设计方法 | 第19-23页 |
2.3.2 指标测定方法 | 第23页 |
2.3.3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23-2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63页 |
3.1 餐厨垃圾与香根草联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正交试验 | 第24-31页 |
3.1.1 正交试验运行期间产气的动态变化及产气特性 | 第24-26页 |
3.1.2 正交试验运行期间p H的动态变化 | 第26-27页 |
3.1.3 正交试验运行期间VFA的动态变化 | 第27-28页 |
3.1.4 正交试验运行期间COD的动态变化 | 第28-29页 |
3.1.5 正交试验运行期间TP的动态变化 | 第29-30页 |
3.1.6 正交试验运行期间TN的动态变化 | 第30-31页 |
3.1.7 正交试验小结 | 第31页 |
3.2 餐厨垃圾与香根草联合厌氧发酵产沼气控制粒径的单因素实验 | 第31-37页 |
3.2.1 粒径控制试验运行期间产气的动态变化及产气特性 | 第32-33页 |
3.2.2 粒径控制试验运行期间p H与VFA的动态变化 | 第33-34页 |
3.2.3 粒径控制试验运行期间COD的动态变化 | 第34-35页 |
3.2.4 粒径控制试验运行期间TP的动态变化 | 第35-36页 |
3.2.5 粒径控制试验运行期间TN的动态变化 | 第36页 |
3.2.6 粒径控制试验小结 | 第36-37页 |
3.3 餐厨垃圾与香根草联合厌氧发酵产沼气预处理对比实验 | 第37-42页 |
3.3.1 预处理对比实验运行期间产气的动态变化及产气特性 | 第37-39页 |
3.3.2 预处理对比实验运行期间p H与VFA的动态变化 | 第39-40页 |
3.3.3 预处理对比实验运行期间COD的动态变化 | 第40-41页 |
3.3.4 预处理对比实验运行期间TP的动态变化 | 第41页 |
3.3.5 预处理对比实验运行期间TN的动态变化 | 第41-42页 |
3.3.6 预处理对比实验小结 | 第42页 |
3.4 餐厨垃圾与香根草联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响应面实验 | 第42-56页 |
3.4.1 Plackett-Burman实验对显著因素的筛选 | 第42-44页 |
3.4.2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9页 |
3.4.3 Box –Behnken实验设计方差分析 | 第49-52页 |
3.4.4 Box-Behnken实验最佳条件与模型验证 | 第52-54页 |
3.4.5 回归模型验证 | 第54-55页 |
3.4.6 响应面实验小结 | 第55-56页 |
3.5 100 L反应器实验放大 | 第56-63页 |
3.5.1 实验装置 | 第56页 |
3.5.2 实验方法 | 第56页 |
3.5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6-61页 |
3.5.4 效益分析 | 第61-62页 |
3.5.5 100 L中试试验小结 | 第62-63页 |
4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6页 |
4.1 结论 | 第63-64页 |
4.2 讨论 | 第64-65页 |
4.3 创新点 | 第65页 |
4.4 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攻读研究生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