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9页 |
绪论 | 第9-19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四、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4-15页 |
五、案例背景:日本“四大公害事件”概况 | 第15-19页 |
第一章 管制式治理之困:日本环境治理改革的前奏 | 第19-31页 |
第一节 二战以后:日本环境公害的兴起 | 第19-22页 |
一、日本环境公害的产生背景 | 第19-20页 |
二、日本环境公害的基本动因 | 第20-22页 |
第二节 政府回应环境公害的历史梳理 | 第22-27页 |
一、环境公害发生和治理阶段(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) | 第24-25页 |
二、环境政策转变阶段(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) | 第25页 |
三、全球环境保护阶段(80年代中期到90中期) | 第25-26页 |
四、可持续发展阶段(90年代中后期至今) | 第26-27页 |
第三节 政府回应中的“管制”困境 | 第27-31页 |
一、“制度疲软”:管制式治理在制度约束上的困境 | 第27-28页 |
二、“集权弊端”:管制式治理在权力运行上的不足 | 第28-29页 |
三、“弹性缺失”:管制式治理在回应社会诉求上的缺陷 | 第29页 |
四、“经济优先”:管制式治理在宏观战略上的偏失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日本地方自治机制的形成:以“互动治理”为导向的改革 | 第31-41页 |
第一节 日本地方自治机制的权力结构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| 第31-34页 |
一、三大主体:地方自治体、地方企业与地方环保组织 | 第31-33页 |
二、两大原则:“居民自治”与“团体自治”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“分权—责任—治理”:地方自治机制的运作机理 | 第34-37页 |
一、以“分权”为导向的“央—地”关系的调整 | 第34-35页 |
二、以“责任”为导向的地方政府职能定位 | 第35-36页 |
三、以“治理”为导向的地方治理网络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日本地方自治机制在“四日市事件”的环境治理的对策 | 第37-41页 |
一、制定区域性的环境保护条例和环境标准 | 第38页 |
二、地方政府严格执法并建立有效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 | 第38-39页 |
三、制定地区公害防止协定对企业予以行政指导 | 第39页 |
四、鼓励民众参与监督和加强环境监管和管理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日本地方环境治理机制的基本经验及存在问题 | 第41-51页 |
第一节 环境与契机:地方自治机制形成的条件 | 第41-43页 |
一、环境:政府需要通过一定的改革回应“管制”困境 | 第41-42页 |
二、契机:地方分权改革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日本地方环境治理机制的基本经验 | 第43-46页 |
一、“职责异构”:日本地方环境治理机制的逻辑导向 | 第43-44页 |
二、“环境立法”:日本地方环境治理机制的法律保障 | 第44-45页 |
三、“地方主导”:日本地方环境治理机制的主导力量 | 第45-46页 |
第三节 “两个协调”:日本地方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| 第46-48页 |
一、中央调控与地方治理相协调 | 第47页 |
二、经济激励与社会参与相协调 | 第47-48页 |
第四节 日本地方环境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| 第48-51页 |
一、受限制的财政自主权 | 第48-49页 |
二、表里不统一的行政自主权 | 第49页 |
三、形同虚设的自主立法权 | 第49-50页 |
四、极其有限的自治组织权 | 第50-51页 |
第四章 日本地方环境治理机制对我国地方环境治理的启示 | 第51-59页 |
第一节 宏观层面:以“机制调整”替代“体制改革”的战略布局 | 第51-52页 |
第二节 中观层面:“政府一社会”关系的双向调整 | 第52-54页 |
一、以“服务功能”补充“管制功能” | 第52-53页 |
二、以“央地分责”补充“垂直管理” | 第53-54页 |
第三节 微观层面:环境立法、地方主导、公众参与 | 第54-59页 |
一、完善环境立法和加强法制约束 | 第54-56页 |
二、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| 第56页 |
三、强化公众参与和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| 第56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9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