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杂双塔连体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22页 |
| ·高层结构发展概况 | 第9-11页 |
| ·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方法概述 | 第11-13页 |
| ·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 | 第13-17页 |
| ·发展阶段 | 第13-15页 |
| ·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·连体结构的特点 | 第17-18页 |
| ·论文选题的提出与背景 | 第18-22页 |
| ·高层建筑动力分析的必要性 | 第18-19页 |
| ·本文的工程背景 | 第19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目的 | 第19-20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0-22页 |
| 2 合十舍利塔结构介绍与初步分析 | 第22-31页 |
| ·合十舍利塔简介 | 第22-25页 |
| ·场地概述 | 第22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22-25页 |
| ·合十舍利塔结构设计标准 | 第25-26页 |
| ·主要结构材料 | 第26页 |
| ·混凝土强度等级 | 第26页 |
| ·钢材种类 | 第26页 |
| ·主体结构 | 第26-28页 |
| ·结构选型 | 第26页 |
| ·混合结构筒体 | 第26-28页 |
| ·合十舍利塔结构初步分析 | 第28-31页 |
| ·水平力对不同模型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竖向力对不同模型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| 3 结构有限元建模与动力特性研究 | 第31-44页 |
| ·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6页 |
| ·ANSYS软件简介 | 第31-32页 |
| ·单元类型的选择 | 第32-33页 |
| ·材料本构关系模型的选择 | 第33-34页 |
| ·建立的有限元模型 | 第34-36页 |
| ·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| 第36-42页 |
| ·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理论 | 第36-37页 |
| ·结构模态分析介绍 | 第37页 |
| ·结构模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37-42页 |
| ·结论 | 第42-44页 |
| 4 地震弹性时程分析 | 第44-70页 |
| ·弹性时程分析理论 | 第44-46页 |
| ·概述 | 第44页 |
| ·动力方程 | 第44-45页 |
| ·结构动力反应的求解方法 | 第45-46页 |
| ·地震波的选择 | 第46-50页 |
| ·输入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 | 第46-48页 |
| ·本文地震波的选取 | 第48-50页 |
| ·弹性时程分析 | 第50-59页 |
| ·阻尼比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| ·地震波输入维数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| ·地震波波形不同的影响 | 第54-59页 |
| ·结构控制指标分析 | 第59-61页 |
| ·剪重比 | 第59-60页 |
| ·轴压比 | 第60页 |
| ·竖向构件抗侧刚度比 | 第60-61页 |
| ·本工程结构规则性分析 | 第61-64页 |
| ·高度超限判定 | 第62页 |
| ·平面不规则判定 | 第62-63页 |
| ·竖向不规则判定 | 第63-64页 |
| ·体形规则性判定 | 第64页 |
| ·小结 | 第64页 |
| ·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典型应力云图 | 第64-68页 |
| ·结构有限元分析结果 | 第68页 |
| ·结构振动台实验结果 | 第68页 |
| ·结论 | 第6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| 5 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70-79页 |
| ·地震弹塑性分析的目的 | 第70页 |
| ·钢材塑性性能 | 第70-72页 |
| ·钢材本构关系 | 第71页 |
| ·屈服准则 | 第71-72页 |
| ·混凝土塑性性能 | 第72-73页 |
| ·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| 第73-77页 |
| ·基本烈度作用 | 第73-75页 |
| ·罕遇烈度作用 | 第75-77页 |
| ·不同烈度作用下结构位移对比分析 | 第77页 |
| ·结论 | 第77-79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2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79-80页 |
| ·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80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-8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| 附录 | 第87页 |
| 附录一: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7页 |
| 附录二: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87页 |
| 附录三: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社会实践 | 第87页 |
| 附录四:研究生期间所获得奖励 | 第87页 |